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一中医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医学蕴含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几方面:1、中医哲学观重视整体思辨、恒动观念,并崇尚顺应自然;2、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医理论、概念、术语等产生与形成,具有医学实践非医学实践的双重来源,并存在多元化解释的倾向;3、中医具体诊疗措施多依赖直觉体悟、个体经验,强调平衡,追求实用;4、中医学发展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崇古遵经倾向;5、与儒、佛、道、易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本质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之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国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到如今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新兴的种种科学哲学都曾对中医学产生过影响,并将历史性的影响下去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
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理解中医,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大。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就是中医的辨证思维,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包含三大内容:1、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2、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3、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灵感”思维。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指的就是“秀才”本身已经具备了中国这一套传统的文化修养(儒、佛、道、易)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
说到学好中医治病,其实最关键就是在于彻底领悟这一套思维模式。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五行所反映的生命规律。
二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合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要先从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入手。
阴阳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易》,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古代人们以阴阳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界。
从最朴素最直观讲,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最后引申扩展,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用阴阳加以概括。
中医学为了解释人体生病的最基本问题便引入了阴阳学说。
就像开篇《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阴阳,阴阳有平衡,平衡失调生病疾”一样。
这是接下来五行六气变化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
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
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
阴阳的交感统一和平衡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谈到人体的阴阳平衡问题,火神派掌门人卢崇汉教授的“扶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的这个阴阳平衡不是阴和阳的等分量的平衡,而是始终处在“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阳长一分,阴即随之长一分,阳衰一分,阴亦随之衰一分”。
阳为阴之主,气为血之帅,这说明在阴阳互根关系上,必须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这也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
《内经》概括“阳化气,阴成行”,这里的“气”指的是气化的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故可以认为,一切生化机能是无形的,属阳的范畴,一切有形的物质属阴的范畴,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得靠阳的功能来化生,阴能构成形体,阴的形之所以能逐渐强壮全赖于阳化生阴。
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是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发展壮大。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功能作用发挥,机体的生命一直在进行,不但借此阴可以继续向阳转化,并且“阴”物质可以通过“阳”作用的作用而不断的合成和积累,这就是在阴阳的这一相对的统一体中的“阳主阴从”。
三阴三阳是《素问》中阴阳离合论中提出的概念,为说明阴阳的升降、生长收藏、离合时而提出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和,少阳为枢。
是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实际少阳就是三阳主宰的阳门是生长之门,少阴就是三阴主宰的阴门是收藏之门。
《伤寒论》讲的六经就是讲的三阴三阳,就是上面的两个门(生长之门和收藏之门),这两个门协要调好,必须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纽协调好,开合枢纽协调好了,阴阳的升降出入就不会有异常,气的升降出入就不会有异常,我们这个生命就不会有异常。
这个层面就是阴阳平衡(即阳主阴从,阴平阳秘的平衡)的宏观层面,是第一病机层面,是第一辨证层面。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
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具从子时发起。
太阳如天之日,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比毕照焉,所以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
一部伤寒论,如内容六瓣之一橘。
荣卫如橘皮,脏腑如六瓣,少阳经如橘络也。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和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纳多种事物和现象,以生克制化规律阐释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许多人认为十分抽象,难以明白。
其实,五行学说是一套和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另一套代号。
就如代数用XYZ,化学将水解释为H2O,都是一种代号,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白那套语言,才能明白背后的理念。
中医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诞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
中医学利用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
正如《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五行,五行有生克,生克失常成病理”。
四阴阳五行学说小结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但是阴阳五行学说只是中医的一套思维而已,用现代哲学来讲只是说明人体内部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和说明人体内部具体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极其具体和复杂的关系,所以不能“死搬硬套”,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也有存在与“阴阳五行的消长生克规律”不完全相符的时候,所以在临床处理时要“灵活”应用,所以我们说“要领悟阴阳五行思维”而不是“死记阴阳五行关系”。
五中医运气学的精华中医运气学简称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是天地阴阳之道,五行生克之道,气的生长收藏之道的总结。
其精华包括运气学说的四大理论即运气气化理论、运气病机理论、运气辨证理论、运气论治理论。
(一)运气气化理论:1、五运(木火土金水,其中火分君火、相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配以阴阳升降交合为基础体现气的生长收藏之道而产生的五行六气圆运动图(见本书附录图表总汇图4五行六气圆运动图),人秉五行六气而生脏腑,所以此图产生与天地阴阳之道,五行生克之道,气的生长收藏之道,是下面产生脏腑气机圆运动的基础。
2、气化分析三要点(同化从化异化)--作用结果(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平气规律胜复规律郁发规律正常--物候(生长化收藏)3、示意图:气化-作用结果-->气候<异常--病候4、气化自衡规律平气规律:指大运太过不及被司天之气及岁支之气化为平气的规律(运太过而被抑,运不及而得助),分正常平气、异常平气。
胜复规律:胜气指本运之气过胜,复气指偏胜之气的所不胜之气,胜复规律分有胜有复规律、无胜无复规律。
郁发规律:郁指本运之气太亢,所胜之气被压抑而成为郁气,发指受郁之气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反制过亢之气。
5、运气学说的应用主要是胜复郁发的气化规律的反映,具体为胜极必复,郁极必发。
(二)运气病机理论:(运气病机的实质是揭示运气气化与脏腑气化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病理)1、六淫气化病机:运气中的司天,在泉胜复太过不及对脏腑虚实的影响(六淫的胜复郁发变)分三步:区分;脏气盛衰生克;必先五胜。
先分析六气气化是否存在胜复郁发变,然后再审察和脏腑生克乘侮之间的病机关系,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气淫,才能分析出导致脏腑虚实盛衰的根源。
2、非六淫气化病机:脏腑内部以气化为统领以阴阳为纲的“气、血、精、痰、饮”五大人体生理病理物质的失调。
(三)运气辨证理论:运气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升华,运气辨证是立足于脏腑气化与外界“六化”的气化辨证,着眼于辨清这两类矛盾作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矛盾。
(四)运气论治理论:以平为期,和调治则。
中医调治法具有调和、调理、协调、沟通等含义。
疾病虽千差万别,但都可归结为动态平衡失调,调治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庸之道,并与脏腑经络理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
其中主要有调寒热、调内外、调升降、调虚实、调气血、调脏腑等,凡具有相反相承双向调节作用的治法皆属调治。
无论外感内伤、新病痼疾,虽疾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和发展变化千差万别,但其病机均为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失调所致,而治病就在于协调人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平衡。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此,调治即是使机体失调的病理机制恢复至和调的生理状态。
广而言之,所有治法均可概言调治。
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及祛痰,化湿、理气、活血、安神、开窍、固涩等治法中,均含有调治成分。
调治法正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不仅应用范围极广,而且具有灵活多变、精巧迂回之妙。
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
六中医易学精华1、周易是内经的源泉:阴阳、藏象、气化;2、周易太极图与中医:太极图与阴阳气化;太极图与五行升降;太极图与气学说(气的升降出入)。
3、衡动观(整体衡动观而并非整体恒动观,中和观是平衡观的核心)。
周易强调的是圆道,周易圆道是一种动态循环,它奠定了中医整体观的基础,整体观实际上是一种圆的体现,阴阳五行学说更是渗透了周易圆道的观点。
4、周易圆道与中医圆运动:圆道观奠定了整体观的基础,整体是圆的整体,中医整体观是周易圆道的体现中医圆运动的精髓在于气机升降圆运动,即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以上面介绍的阴阳升降交合和五行六气圆运动为基础产生的,因为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包括:心肾是升降的根本,水升火降,坎离交泰;脾胃为升降之枢纽,燥湿调停,中土健运;肝肺是升降的翼佐,即是气血的升降。
5、周易的太极思维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源:太极思维是是周易的根本性思维,其核心是阴阳思维,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