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摘要】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经济法普通范畴和许多具体范畴的源头,是经济法范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学界就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什么各持己见,国家干预权说、经济自治权说、自由、秩序、公平说等等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经济权利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在全面继承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意见,从基本范畴的确定标准的角度来论证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之经济权利,并论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经济法的具体范畴,即经济自由权、经济平等权、国家干预权以及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经济责任和经济规范。
【关键词】基本范畴、经济权利、经济自由、经济平等、国家干预权、研究方法引言范畴及其体系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示器,也是各门科学成熟的标志和基石。
部门法之所以有其独立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其有自己独有的研究范畴。
而在我国法学特别是经济法学中范畴研究十分薄弱环节,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也一直受到民商法和行政法等传统部门法的抨击,故而,研究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极其重要的。
一、范畴的概述(一)范畴的概念及特性1.范畴的概念范畴,英文单词为category,有种类、类别、部门、范畴的意思,是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1]。
在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范畴做过系统研究。
他在《范畴篇》中提出是个哲学基本概念[2]:种属、数量、质、关系、位置、时间、姿态、拥有、行动和被动,从而把范畴看做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类而得出的基本概念。
较早将范畴理论引进法学领域的是张文显教授,他认为,建构范畴体系是法学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他将法学的范畴领域划分为本体论、进化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以及价值论六大类型[3]。
形成了对法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体系化的概念论述。
我们认为,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的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2.范畴的特性(1)范畴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
范畴作为思维的产品和结构单位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范畴的内容,即范畴所反映的属性和联系是客观的,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4]。
(2)范畴是确定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范畴具有确定的意义和应用范畴。
他是对可以的一定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内在联系的反映。
这构成范畴的特定内容、意义和应用范围,人们不能任意地增减或扩缩。
(二)范畴与近似概念的界定1.范畴与理论范畴及其体系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理论发展和理论体系形成的水平的指示器。
“任何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总是表现为将已经取得的理性知识的成果——概念、范畴、定律和原理系统化,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体系不是零碎知识的汇集,也不是一些定律的简单拼凑,更不是许多科学事实的机械凑合,而是有其一定内部结构的、相对完整俺就是最高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反应对象本质、对象发展规律的概念体系。
[5]”一门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理论系统的建立,而这些概念的形成以及相应的基本规律的确立,是该科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
科学研究是最高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范畴、并将概念范畴序列化、体系化的过程[6]。
同时也是理论和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
范畴与原则原则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原生规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真理和本质属性,具有明确的准则性和导向性,并且反映一种事物(件)的精神和价值。
一般表现为一种指导思想或准则。
而范畴是认识、理解和论证的工具,是内化的人类的思维成果[7]。
原则和范畴属于不同的概念,原则一般作为准则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
而范畴一般作为工具,是论证事物独立性的基石和基础。
(三)法学的范畴体系法学范畴体系是一系列个别范畴的有机集合。
一方面,法学范畴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法学家的理性发现和创造;另一方面,法学家构建什么样的范畴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石范畴是什么,却离不开社会的法律实践。
因此,法学的范畴体系是由法律实践决定的,最终是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程度决定的。
部门法学范畴的研究将最终决定各个部门法学的存废。
法学范畴的体系可与法学部分的划分相适应,分为宪法法学范畴、民法学范畴、刑法学范畴、行政法学范畴、经济法学范畴、诉讼法学范畴、国际法学范畴、法史学范畴、法理学范畴[8]等。
二、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一)经济法概述1.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9]。
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适当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2. 经济法的基本属性[10]经济法最基本的属性在于它体现了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
它是在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弊端出现时才进行适当的干预,且其干预的手段表现为宏观调控。
具体表现在:第一,与传统部门法相比,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其中包括政策性和社会性等),是典型的现代法;第二,与基础部门法相比,从运行环境上看,具有高级型和高层次性,是典型的高级法;第三,从法益保护上看,与更侧重于保护私人利益或国家利益的部门法相比,它更具有社会性;第四,与所有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经济型、规制性和政策性。
(二)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之经济权利概述1.经济法基本范畴释义[11]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经济法普通范畴和许多具体范畴的源头,是经济法范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经济法的灵魂,体现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尤其体现着它的质的规定性。
包含其中的基石范畴,更是应该能够用经济法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把经济法的应然与实然状态相联结, 并贯穿于各具体的经济法律、法规之中, 贯穿于经济立法、执法、司法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
2.经济法基本范畴的确立标准[12]首先,它必须在经济法中使用很多,是经济法中最普遍和最平常的现象,体现经济法的基本价值理念。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它相信可以克服或缓和生产社会化或垄断等所引起的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冲突和传统法律理念的混乱,能够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经济生活目标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个体经济自由、经济权利同社会协调、和谐的秩序,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兼顾。
其次,它必须具有基础地位,其他经济法概念都是以它为基础产生的。
范畴凝结着客体的内在联系,构成理性思维的基本单位,基本范畴则蕴含客体的深层本质和普遍规律,为理性思维的深化进程规定着逻辑起点和推演主线,是其他经济法概念的产生基础。
第三,它反映或概括了经济法最基本的现实问题,抽象性和概括性最强,但规定性最小。
在概念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往返流动、相互转化、彼此依存中客体的矛盾运动、固有规律和现象形态得以逻辑再现和理性回复,在这整个活动中,基本范畴所起到的是一种引导和宏大叙事的作用。
而一般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局部或简单经济法现象的基本概念,是跟微观的经济法具体范畴。
所以,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抽象性和概括性最强但规定性最小的经济法的概念[13]。
最后,它还必须是与其他部门法的范畴可以相区分的,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基本范畴大多单个出现,每个基本范畴在经济法中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单元。
但这些范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他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整个经济法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而使其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分。
(三)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基本范畴1.经济权利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可以依法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经济权利作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经济权利的主体广泛。
经济权利的主体是所有的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经济组织、自然人等都可能享有。
其次,经济权利的内容广泛。
经济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权,国有企业经营权,承包经营权,经济请求权,申诉、举报、诉讼的权利,市场准入的权利,参与市场活动的权利,获得资源、机会的权利,竞争的权利和获得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
3.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基本范畴的原因[14]第一,经济权利是经济法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制度安排,存在于一切经济法律规范中;是在经济法中使用很多,经济法中最普遍和罪平常的现象。
第二,经济法律规范的核心是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通过权利安排形成的,所以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核心;是产生其他经济法概念的基础。
第三,经济权利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强,而规定性小的特征,在法律现象中的诸多矛盾都是利益矛盾的反映,经济法律现象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也都是以经济权利的冲突为始点,并以经济权利的调和为终点,它反映和概括了经济法最基本的现实问题,在经济法中具有基础地位。
第四,经济权利自身的全体性特征决定了不能为传统的部门法律所吸纳,使其成为了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分的,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经济法的基本范畴。
三、以经济权利为基础衍生出的经济法具体范畴经济法的具体范畴是经济法研究具体领域的概念,是基于经济法基本范畴而衍生发展起来的研究对象。
对经济法的具体范畴可以作如下的归纳:由经济权利直接分类而产生的经济自由权与经济平等权。
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在哲学上是可以相互包含。
自由和平等是构成权利的两个最基本的精神内核。
自由是构成权利的内容要素,平等是构成权利的形式要素[15]。
故而经济权利可以直接产生经济自由权和经济平等权。
经济自由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市场主体的营利动机、意志及其行为的客观化应当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保护,并排除公权力恣意侵犯的一种能力或资格。
而经济平等权是指各市场主体在进入和退出市场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任何市场主体,包括消费者、经营者以及市场监管者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规制和保护,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任何主体不享有特权。
由经济权利引导出来并作为经济权利从属性概念的国家干预权。
垄断的产生是经济法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其体系中,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是其主要构成,经济法的出现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制订实施相应政策提供了依据[16]。
由此,在经济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代,经济权利变得更需要依赖国家干预才能更好地实现。
国家干预权是指国家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对出现市场混乱情形和制定国家宏观经济计划时,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权利。
它体现的是权力的范畴,反映了经济范畴体系兼具有公私法双重性质。
而国家干预权又是经济法许多概念或范畴例如宏观调控权的建立的基点。
由经济权利引导出来的经济法律主体、经济法律行为、经济法了责任和经济法律规范等具体范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