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讲义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
——(英)爱德华·柯克引言法的门前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文小说家。
法的门前有一位守门人在站岗。
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去见法。
但守门人说现在不能放他进去。
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否允许他进去。
“可能吧,”守门人答道,“但是现在不行。
”由于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到门的一旁去了,于是乡下人向门内窥望。
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
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而且我只是守门人中最卑微的一个。
里面的每一座大厅门前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
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他的模样连我都不敢去看。
”这些困难是乡下人不曾料到的。
他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但是,当他更切近地看着这位穿着皮外套,鼻子尖耸,留着长而稀疏的鞑靼胡须的守门人时,他决定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后再进去。
守门人给了他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
他就坐在那里,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为了能够获准进去,他做了很多尝试,用烦人的祈求纠缠着守门人。
守门人时常和他进行简短的谈话,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一些事情,但像大人物一样,所提的问题很没有人情味儿,而且结论总是乡下人还是不能进去。
乡下人曾为自己的旅程准备了很多东西,也倾其所有,即使是很贵重的东西,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
守门人接受了所有的东西,然而每次收礼的时候都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还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
”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是不间断地观察者守门人。
他忘却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
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因为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
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常年累月的观察,他甚至连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都熟悉了。
他请求这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心意。
最后,他的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变得黑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
但是在黑暗中,他现在能够看到一束光线不断地从法的门里射出来。
现在他的生命正在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中的所有体会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未向守门人提出过。
他招呼守门人到自己跟前来,因为他已不能抬起自己正在僵硬的身体。
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清他的话,因为他们之间的身高差别增加了很多,乡下人越发处于劣势。
“你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问道,“你没有满足的时候。
”“每个人都极力要到达法的面前,”乡下人回答,“可是这么多年来,出了我,竟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呢?”守门人看出了乡下人已精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竭,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关上它了。
”提示与问题《法的门前(beforethelaw)》是一则寓言,卡夫卡生前没有发表,它是作者未完成的小说《审判》的一部分。
寓言,是一种古老而古怪的教育形式。
在《圣经》旧约和新约当中,寓言为教育的目的被广泛的运用,在中东和远东地区更是如此。
寓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没有能力把寓言归结为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它不能被当作不知所云的纯粹的抽象或完美的模糊而简单的处置。
当我们倾向于单身处于寓言中,妄图清醒地找出背后的秘密,其实我们已经被迷住了,诱惑了……“法”一词已经灌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开始怀有理解它的热情————然而我们真正面对法律时,又常常感到某种不安,因为它接近你时,你总是感到模糊、不清晰,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眩晕”。
法、法律是什么?卡夫卡创作这则寓言时有其时代背景,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的法律不是广为人知的,它们被贵族小团体隐藏和把持。
他们要让我们相信,这些古老的法律被一丝不苟的实施着;然而,被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法律所统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我想,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环境下,才促使卡夫卡创作了《法的门前》,考虑自己或者更多的人也许就是那个乡下人,迫切地想接近法,但是却始终无法偿愿,可能我们被从未见到过的法欺骗了;但是,也许那个为法服务的守门人,也从未见到过他所服务的法,或者他比乡下人还要可怜,乡下人,毕竟还有勇气去求见法,接近法,但是守门人却不了解法的内部,他只知道通向法的道路,他只是在路上来回逡巡,他对法的想法也是幼稚的。
而且他没有乡下人的自由,他是法的奴仆,只能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乡下人却是自由的,能够去所有自己想去的地方,除了法的大门对他关着,乡下人求见法,待在那里一直到死,也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村夫为什么要见“法”?首先看村夫对于“法”的认识,在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他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侯都是可以晋见法的。
”“法”是否在门里?如果“法”并不在门里,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为什么相信“法”在门里呢?村夫又是如何确定“法”在门里的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村夫走到守门人跟前,询问是否可以去见法,但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行,村夫问过一会儿是否可以进去,守门人回答‘可能吧’,但现在不行。
”这段话暗示了什么呢?为什么现在不行,守门人如何确定现在不行。
同时守门人有为什么说“可能吧”这种可能性的根据又是什么?接着守门人又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试图不经过我的允许进去,但是你要记住我是有权力不让你这样做的。
”这段话有暗示了什么呢?《安提戈涅》法理解读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42年的一部作品,被公认为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在剧情上是忒拜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但是最早写就的。
剧中描写了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而被处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
剧中人物性格饱满,剧情发展丝丝相扣。
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维护神权/自然法,而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如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德里达等的哲思。
安提戈涅是剧中的女主人公。
故事发生在底比斯。
克瑞翁在Oedipus垮台之后取得了王位,Oedipus的一个儿子Eteocles为保护城邦而献身,而另一个儿子Polyneices却背叛城邦,勾结外邦进攻底比斯而战死。
战后,克瑞翁给Eteocles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将Polyneices 暴尸田野。
克瑞翁下令,谁埋葬Polyneices就处以死刑,Polyneices的妹妹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她哥哥,于是她被克瑞翁下令处死。
与此同时,克瑞翁遇到了一个占卜者,说他冒犯了诸神。
克瑞翁后悔了,去救安提戈涅时,她已死去了。
克瑞翁的儿子,也是安提戈涅的情人,站出来攻击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责备克瑞翁而后自杀。
克瑞翁这才认识到是自己一手酿成了悲剧。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的经典,对该剧的隐喻意义一直有不同解释。
剧中安提戈涅在对抗克瑞翁时有一段常常被法学家所引用的台词:“天神制定的不成文律条永恒不变,它的存在不限于今日和昨日,而是永久的,也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并不认为你的命令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你,一个凡人,竟敢僭越诸神不成文的且永恒不衰的法。
不是今天,也非昨天,它们永远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在时间上的起源!”这成为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之间论战的经典。
在西方,安提戈涅对城邦法的控诉被称为"安提戈涅之怨",这种悲剧性的怨恨却成为宪政、民主和法治的源头之一。
在政治学和法学中,安提戈涅这一形象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了,它象征着运用高级法批判国家的实证法的态度和精神。
今天我们对这一冲突的解读远远不止于此。
比如从国家法与习惯法的解读,从爱与正义/法律角度的解读,人道主义与实证法的解读。
黑格尔只是把安提戈涅局限在家庭伦理范围内,没有把她提高到反对恶法的高度。
悲剧作家也没有强调自然法与国家法的紧张和对立,他坚持没有人是美德的独占者。
比如安提戈涅的妹妹伊斯默涅就指责她的做法源于矫情:"你并不爱我们的哥哥,你爱的是你自己正义的姿势。
你想以你的姿势赢得不朽。
你的行动并非出自对具体生命的同情,而是抽象原则狂热的激情。
"但无论如何,安提戈涅作为一种符号,代表着公民依据自然法原则,依据天理和良心,对抗恶法。
这一悲剧回答了当时雅典关于自然法的争议。
赫拉克利特说:"人类的所有法律都以唯一的--神的--律条为生。
"伯里克利在演讲时说,不履行这种法律将招致公认的耻辱。
因此,悲剧认同了当时普通雅典人的世界观--对神虔诚,顺从神的意志。
所以,在最后,克瑞翁终于意识到,千万不要犯不敬神的罪,"凡人都逃不了注定的灾难。
" 悲剧阐发的原则首先被希腊哲学家继承和发扬,在随后的希腊化时期,斯多葛学派对之阐幽发微,正式开创了自然法传统。
经过西塞罗等人的发展,在罗马法中正式确认了自然法的地位。
此后,自然法传统生生不息,弦歌不辍。
安提戈涅对今最大的意义在于:法律与公民如何达成一种良性的关系,公民应该如何对待恶法。
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一个人物,安提戈涅是俄狄浦斯的女儿,她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后被关在一座石洞里,自杀而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
安提戈涅胆敢藐视人间的法令,“以身试法”,克端翁王自然非常愤怒。
剧本是这样描写的:克瑞翁低头望转她,问:“承认不承认这件事是你做的?”安提戈涅:“我承认是我做的,并不否认。
”克瑞翁:“你知道有禁葬的命令吗?”安提戈涅:“当然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公布了的。
”克瑞翁:“你敢违背我的法令吗?”安提戈涅:“我敢!我敢!宙斯从没有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没有制定这样的法令让人们遵守,一个凡人的命令就能废除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律条吗?它的存在不限于今日和昨日,是永久的!我不会因为害伯别人而违背天条,以致在神面前受到惩罚。
我知道我会死的,我遭遇这命运并不感到痛苦,但是,如果哥哥死后得不到埋葬,我却会痛苦到极点!”她大声讥问克瑞翁王:“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剧中人物性格饱满,剧情发展丝丝相扣。
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维护神权/自然法,而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如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德里达等的哲思。
名称:《安提戈涅》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电影《秋菊打官司》<<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善堂与村长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