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课件.
2、守法与违法 (1)守法 守法即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 织和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 义务的活动。 • 守法的主体包括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 织和个人。 《管子· 任法》:“有生法,有守法,有法 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 法者,民也。” • 守法的内容包括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
2、不得违反议会立法
3、不得体现行政部门利益 4、不得违反正当程序 5、必须接受代议机关监督
3、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指有关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 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 和方式。 立法程序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
(3)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
(4)法律的公布
第五、六讲 法的运行
一、法运行的诸环节 (一)法的创制 1、立法的概念与特点 现代意义的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 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和其他规 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
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特点: (1)立法是依职权的活动。 (2)立法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3)立法具有规范性和预设性。
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范围: 在国内的(一律适用) 对中国人{ 在国外的(原则上适用) 在中国的(原则上适用) 对外国人{ 在外国的(原则上不适用)
2)法的空间效力 • 有的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即在一国主 权所及全部领域有效。主权所及的范围包括领 陆、领空、领水及其底土、以及延伸意义上的 领土——国家驻外使领馆、在境外的本国船舶 和飞行器。 • 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 • 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 国际法一般适用于缔约国和类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 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 法律后果。 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法律责任 可以划分发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和违宪责任。 2)归责与免责 归责,也叫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由特定 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 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
(6)行政权主体职业的行政性,司法权主体 职业的法律性。 (7)行政权效力的先定性,司法权效力的终 极性。 (8)行政权运行方式的主导性,司法权运行 方式的交涉性。 (9)行政权的机构系统内存在官僚层级性, 司法权的机构系统内则是审级分工性。 (10)行政权的价值取向具有效率优先性,司 法权的价值取向具有公平优先性。
4、新中国立法概况 (1)初创、发展阶段(1949—1960) 中央政府共制定法律1309项。 (2)停滞阶段(1960—1978) 共制定法律141项。 (3)大发展阶段(1979— 2008、3 ) 1978年以来,我国各有关机关制定的现行 有效的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有:法律229件; 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
司法与执法的区别: (1)行政权在运行时具有主动性,而司法权 则具有被动性。 (2)行政权在它面临的各种矛盾面前,其态 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而司法权则具有中立性。 (3)行政权更注重权力结果的实质性,司法 权更注重权力过程的形式性。 (4)行政权具有应变性,司法权则具有稳定 性。 (5)行政权具有可转授性,司法权则具有专 属性。
(2)违法 违法,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组织或个人 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或侵犯他人权 利,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1)违法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 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3)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4)违法者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法人或其他组织。
2、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是指关于立法权的配置方面的组织 制度,其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 (1)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 • 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 • 多级并存 • 多类结合
苏州大学周永坤教授认为:
我国是实行特别行政区的单一制国家, 这一体制下的我国立法体系既非一元, 又非完全的多元,姑且称为“以大陆为 主体的多元立法体制”。
半个多世纪中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改革开放以前,总体立法不够积极; (2)立法整体比较粗糙; (3)立法程序不规范; (4)相互冲突或重复的立法较多; (5)部门和地方保护的立法为数不少。
5、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即法对其所指向的人们的强制力 或约束力。 (1)法的效力范围 1)法的对象效力 在法的对象效力上实行的原则有四种: • 属人原则 • 属地原则 • 保护原则 • 综合或折衷原则
(二)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 是使法律规范变成人们的行为, 使法律条文转化为社会现实的过程。 法的实施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 遵守,即执法、司法和守法。 1、执法和司法 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 使职权的过程中,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 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我国立法法对于法律冲突问题设计了三种解 决机制: • 明确了五个法律适用规则:即上位法优 于下位法;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效力并 在制定机关各自权限范围内实施;特别规定优 于一般规定;新法优于旧法;法律不溯及既往。 • 规定了备案审查制度。 • 规定了对冲突法规的裁决和改变与撤消 制度。 解决法律冲突的方向是司法化。
3) 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 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问题即新法对已经发生的行为、 事件、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否有效的问题。 现代民主共和国家,在法的溯及力问题上, 有两个通行的原则: • 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从旧原则) • 有利追溯的原则 (从轻追溯)
法律冲突的解决机制
(2)我国立法权的划分
• 就权力的层次和位阶而言,我国的立 法权可以区分为中央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 • 就权力的性质和特点而言,我国的立 法权可以区分为权力机关的立法权与行政机关 的立法权。 • 就权力的来源和依据而言,我国的立 法权可以区分为职权立法权与授权立法权。
行政立法从属于议会立法——行政 立法的限制原则 1、不得违反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