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麦农业

丹麦农业

丹麦农业
网站管理员 2011年1月28日访问量:918
丹麦是举世公认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素有“欧洲食橱”之美誉。

考察研究丹麦农业,对我国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农业会有一定的启发。

丹麦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观念、两次转变、三大支点。

一个观念
提到农业,在我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似乎只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即第一产业),农产品的加工则归入第二产业,销售则属第三产业。

反观丹麦的农业范畴,则包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

仅从丹麦农业归口政府部门的全称“丹麦农业、渔业与食品部”这一点上,我们也略可看出这种观念的不同。

“从地头到餐桌”是其管理范围的形象说法。

实际上,丹麦农业的范畴明确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范围。

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
大。

例如,与1970年相比。

1996年丹麦农场数已由140200个下降到了61887个(其中约27000个为全日制农场),每个农场平均规模由21公顷提高到43.3公顷。

总之,大农业观念使丹麦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是丹麦农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次转变
土地关系的转变。

现在,丹麦农场所有土地均为农民所有。

在其私有的土地上,丹麦农民可以在土地法的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其经营活动。

此外,丹麦税法规定,农场主不得把农场无偿转给自己的子女,青年农民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购买农场。

大多数情况下,农场是逐步有偿移交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青年农民先买下农场的一部份,与其父母一起从事经营数年后,再购买接管整个农场。

农场不能被直接继承的好处是:可以保障农场继续由有志务农的人掌管。

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转变。

19世纪以前,丹麦农业一直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典型传统农业。

直到19世纪末叶,蒸汽船被广泛应用于国际
贸易,欧洲市场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国粮食,使得粮价下跌,饲料价格也随之下降。

此时,丹麦农业因势利导,适时地由粮食种植为主转为以饲料产业、畜牧经济为主导,从而为今日适应于由传统粮食食物观念转
向现代食物观念的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

目前,丹麦农业产值中,畜产业产品约占70%。

三大支点
农业合作化企业。

丹麦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19世纪末。

从其实际运营方式来看,它们与其说是合作化组织倒不如说是农民自原参加的与其农场经营领域有直接关系的合作式乡镇企业,完全是农民自身利益驱动的组合。

农民行业组织。

丹麦的农业行业组织也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在全国,主要有三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主联合会、合作企业联合会。

同时,它们与其他一些农业组织一道,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非官方,实为半官半民的农理会,代表农户与政府、议会以及其他产业协调关系,并由之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政策。

农理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丹麦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教育有一套完备的体系: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负责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部直属有6个技术研究所,负责应用研究;技术推广则依靠一个颇为独特的农民自己拥有的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推广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全国农业顾问中心,由两个最大的农场主联合会派代
表(农民)组成的董事会领导。

董事会聘任主任、总顾问等管理层。

这套体系有效的运转是丹麦能够不断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的主要原因。

通常,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不到一年。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带来了生产的效率提高,在环境、生态、节能等方面也带来重要影响。

例如,通过广泛采用新的耕作技术,丹麦平均每公顷土地所消耗的氮肥量已由80年代初的136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107公斤;磷肥由45公斤降至7公斤;钾肥则由43公斤减至30公斤。

而且其中95%磷肥和钾肥都采用复合肥形式。

上述一个观念、两次转变、三大支点中,一个观念可以说是丹麦农业的原理和主线;两次转变是契机和条件;三大支点是基础和关键。

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今天成功的丹麦农业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