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口流动及相关政策变化

我国人口流动及相关政策变化

n
欧洲:中世纪以后为长子继承制。
q
鼓励冒险和创业精神,鼓励迁移。 不鼓励迁移,保守求稳。
n
中国:自秦以后为诸子均分制。
q
n
中国的迁移文化:追求静,符合农业文明
n n
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日难 父母在,不远游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n
美国的情况
q
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纽约、佛罗里达和伊利诺伊 GDP总量接近全国50%。
同等对待国际和国内移民 发展完善国内移民政策
n
(3)更多考虑和顺应流动人口的需求 n 绝大部分流动人口青睐大城市 n 了解需求、承认需求、满足需求 n 政策和需求匹配
结语
n 坚持把流动人口问题的“长期
性”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出发 点
谢谢!
吕利丹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lvlidanruc@ 北京,100872
我国人口流动及相关 政策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 段成荣 吕利丹
目录
n
一 、我国人口流动变动趋势
n n
过去40年变动历史 未来变动趋势
n
二、 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变动
n
5个阶段
n
三、未来关注重点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 流动”
一、流动人口变动趋势
一、1982年以来流动人口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1)段成荣、杨舸、吕利丹等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计算; (2)国家统计局公报。
三、未来关注点
1. 流动人口的四个“新”群体
q
新生代 n 新生代已经占主体。 n 很多儿童城里生、城里养 n 回迁意愿不同于老生代。 城—城流动人口: n 将大量增加(业已出现的势头,1个亿转移) n 服务管理对象的及时调整 n 户籍转移人口问题应该继续关注 n 以后不能将流动人口等同于农民工
q
农村:
建设美丽乡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 见》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动趋势
来源: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
7
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
n
经济转型 人口再生产转型 人口空间运动形态转型:从乡土中国到移民中 国
n
n
乡土中国
“乡村里的人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 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
• • • •

十八大 三中全会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户籍制度改革意见》(2014)
十三五规划
(3)全面付诸实施 在人财物诸方面有更具体明确 的安排
更系统 更具体 更有针对性
流动人口的核心问题
2006年《意见》20条 2014年《规划》7条 最核心: n 社会保障 n 子女教育
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为例
未来中国国际移民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流入中国的国际移民会急速增加。
q
n
经济实力将越来越强:全球来看,中国经济增速( 6-7%)仍然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超过很多发 达国家;将持续若干年。 预测未来会有更多国际移民
q
q
假如达到世界现在的平均水平,占总人口3%,那么就是 4000万人。假如2%,3000万人。
3. 1984—2002:逐步放开
n
(1)1978-1984年:流动形势变化
q q q q
50、60年代出生高峰,农村隐性失业严重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有劳动力需求。 巨大城乡地区差异,形成流动的拉力。 但国家各部门仍然发文劝阻农民盲流
n
(2)1984年:制度上明确发生变化
q q
q
《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 工、经商 第一次在流动人口管理理念上开小口子
5. 2011--: 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人口问题 课上主席讲话,有利于流动人口问题制 度化和系统化: (1)创造有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制度 和政策环境。
——1958年以来第一次触及
(2)把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纳入流入地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如何纳入:均等化 & 市民化 贯彻:
n
(2)废除收容遣送制度 q 孙志刚事件 q 1982-2003实行了21年 q “三无”农民工不再被 收容 q 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n
(3)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 的若干意见》,共40条
q q q q
提出了“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所占的高度前所未有
40年来,流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的 决定 n 流动的人 n 留守家庭
q q q
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 留守妇女 生活、工作已经被渗透
n
没有流动的人和家庭
q
怎么看待高达2.5亿流动人口?
城市:
出现城市病:雾霾、交通等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疏解流动人口 向中小城镇引导流动人口
这次所站的高度前所未有
n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战略任务。” “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 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 具有重要意义。”
n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27日
n
重点关注问题:
q q q q
处理欠薪问题 处理工资过低问题 处理就业歧视问题 子女入学、生活居住问题
n
家庭化趋势 n 刚起步,将逐步深入 n 流动儿童会更多(3600?) n 流动老人(100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n 参与程度少于汉族 n 进入加速阶段 n 大中城市将更加民族多元
n
(2)顺应“移民中国”趋势
如何对待将要快速增长的国际移民 如何处理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的关系
n
国际移民及其对国内迁移政策 的“倒逼”
n
“定民之居”:设“户口本”,共38个项目。
n
商鞅:徕民政策
q
吸引劳动力,改变秦国“人不称 土”的局面,增强军力和税收 鼓励“迁入”,但不让“迁回” 。 “废逆旅,以绝淫奔之人” 实际上,仍然是“排斥”。
q
q
q
排斥“迁移”的社会根源
n
社会根源:
(1)生产方式:农耕社会,土地是不动的 (2)继承制度
小结: n 给予了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其作为 人的需要。
n
很多理念提出来了,问题也有触及,2006 年《意见》列举了近20个方面。 但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系统制度设
n
计。
我国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5个阶段
1. 2. 3. 4. 5.
1949-1956:自由迁徙 1958-1983:严格限制 1984-2002:逐步放开 2003-2010:“公平”理念提出 2011-: 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
1984年“开小口子”
《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n
对农民进入县级以下的集镇务工、经商、办服 务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限制条件:有稳定住所
n
n
(3)逐步推出便于流动的条件
n n n
1984年身份证制度 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 行规定》 粮票等退出流通(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
•强调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扩大了教育“均等化”的范围
•重视程度提高==》问题更聚焦 •相关措施更系统、完整
•十八大: 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 平等接受教育
•2006年《意见》把子女教育放在最后。2014年《新 型规划》第7章,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放在第1位
•包括教育规划、财政保障、学校布局、教师编制等
n
(4)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如 子女教育
§ §
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两为主”方针 但如果户籍地有监护条件,应该在户籍地就 学。
n
(5)整体上对人口流动还“疑惧”多多 q 上层推动 q 被动接受 q 各种歧视
我国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5个阶段
1. 2. 3. 4. 5.
1949-1956:自由迁徙 1958-1983:严格限制 1984-2002:逐步放开 2003-2010:“公平”理念提出 2011-: 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
1. 1949-1956:自由迁徙
n
共和国刚成立
q
1949年《共同纲领》:公民有迁徙自由权 1951年,公安部出台城市户口管理暂行办法,保障 迁徙自由,只需要“告知”和“登记” 1954年《宪法》: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qq Nhomakorabeaq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人口和资源供给产生矛盾
开始限制“盲流”
n n
q
1953年4月 《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1957年12月《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小结:迎接更大规模移民的 到来
要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 特别是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准备
回顾相关政策的变动
二、我国人口流动相关政策变动
历史上政策主张:排斥“迁移”
n
管仲(公元前723-645):
n n
社会分层:士、农、工、商 社会流动:四个“恒” 士之子恒为士, 农之子恒为农, 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
n
除了国内移民的挑战以外,我们可能即将面临 国际移民的挑战!
跨国移民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网站
中国的国际移民现状
n
流入:从占人口比例来看,目前国际移民极少 。2010年六普:104.5万人(含港澳台,一小 半)。
q q q
q
北京望京:10万韩国人聚集地 上海:常住人口有17万;公安局实有人口:32万 广州统计上约有11万非洲裔国际移民,实际调查出 30-50万。 约1万朝鲜难民在中国边境
4 . 2003-2010:“公平”理念提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