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简介)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
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就我县而言,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我县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二、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三、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有何区别?
传统耕作要求采用铧式犁翻耕,保护性耕作禁止铧式犁翻耕;传统耕作农田休闲期为耕翻过的土地,要求地表清洁整齐,形成“卫生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土壤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要求农田免耕或少耕,地表要有秸秆覆盖,而且覆盖率至少达到 30%,可有效保持水土,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四、保护性耕作有什么好处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可归纳为:
1)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扬沙 (尘 ),抑制沙尘暴;
2)防止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
3)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每亩可少浇 1— 2水;
4)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氮、钾逐年提高;
5)稳产增产;
6)降低作业成本,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五、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增产
保护性耕作增产的原因,一是土壤有效水分增加;二是土壤肥力提高。
对于旱作农业,这都是影响产量的根本性因素。
( 1)增加土壤有效水分。
旱作农业土壤水分完全来自天然降雨。
在降雨的时候,一部分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称径流损失;一部分是地表蒸发损失;剩余部分才是作物生长用的有效水分。
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少径流、减少蒸发。
据测定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径流 60%左右,减少蒸发 10%左右,增加有效水分 17%。
对于灌溉农业,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减少田间水份蒸发,还可节水灌溉,使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 2)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还田,直接增加有机质。
据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可提高有机质
0.03%-0.06%,速效氮、速效钾提高 0.8-1.2%。
此外,保护性耕作简化作业程序,增加作物生长时间,也都有助于产量增加。
六、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降低作业成本
采用传统耕作方式,需单独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耕(旋)地、播种等多项作业,而采用保护性耕作,可在前茬农作物秸秆直立状态下,一次完成碎秆、灭茬、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减少了机具进地次数和作业工序,降低了人工及油料等物资消耗,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每亩减少农机作业投入 20~ 40元。
七、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进程是怎样的?
从总体上说,不管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过程大致为:上一季作物收获后,秸秆覆盖在地表,不翻耕土壤,根据需要,只进行必要的耙地、深松等少耕作业,种床部分采用硬茬播或旋耕播种的方式进行表土处理。
在播种下一季作物之前,根据地表杂草情况,可以选择喷施除草剂除草,然后播种下一季作物。
具体来说,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采用专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然后,喷洒一次除草剂;玉米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经过粉碎后,采用专用小麦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小麦。
保护性耕作所需要的机具:联合收获机(还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深耕犁、旋耕机、免耕播种机。
八、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
此项技术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1、免耕播种施肥技术。
2、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
3、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4、深松技术。
具体来说,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小麦收获后。
秸秆覆盖地表或留高茬,采用专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然后,喷洒一次除草剂;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采用专用小麦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的茬地上直接播种小麦。
九、保护性耕作播种方式有哪些?
①覆盖免耕播种;
②覆盖浅耕播种;
③覆盖深松加播前地表处理后播种。
十、什么是免耕播种?
免耕播种就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
包括玉米免耕播种和小麦免耕播种。
玉米的麦后贴茬直播就是免耕播种。
十一、什么是深松?
深松就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不打乱耕作层,只对土壤起到松动作用,增强水的入渗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深松方式可分为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一般 2-4年深松一次。
十二、深松有什么好处?
①打破长期翻耕形成的犁底层,有利于雨水的入渗与作物根系的发育;
②不打乱耕作层,改善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③降低土壤容重;
④降低农机作业强度,减少作业成本。
十三、什么是秸秆还田覆盖?
将秸秆或根茬粉碎后,秸秆整株均匀铺撒在地表。
十四、秸秆还田覆盖方式有几种?
①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方式主要有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②整秆还田覆盖,玉米整秆还田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玉米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小麦整秆还田覆盖适合机械化水平低,用割晒
机或人工收获的地区,麦秆运出脱粒、土地进行深松、再覆盖脱粒后的整秸秆。
③留茬覆盖,在农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或机械收获时留高茬+粉碎浅旋播种作业两种处理方法。
十五、秸秆覆盖的作用是什么?
①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抑制水份蒸发;
②调节地温,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促进土壤水分转化与分解;
③保护土壤表层,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
④秸秆腐烂后,增加有机质和腐殖质,培肥地力;
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降低土壤耕层容重。
十六、小麦免耕播种会不会减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现在突然要打破这种常规,提倡免耕播种,人们必然会首先产生五种顾虑,小麦免耕播种会不会使小麦减产?现在咱们从几个方面来
分析和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小麦免耕播种就是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通过一种新型农机具一次性完成秸秆残茬处理、松土开沟、播种播肥、覆土镇压等多项耕作程序,最后形成全部秸秆还田覆盖、
集中深施肥和小麦沟播,是一项集多项增产措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应该说它完全没有减产的理由。
进一步分析,一是秸秆还田,它是土壤施用有机肥(物)、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强微生物群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的具有长远效应技术措施。
不言而喻,地会越种越肥,保持可持续高产。
二是秸秆覆盖。
“八五”以来全国各地对秸秆覆盖效应已有众多研究,是公认的节水增产措施。
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并未能形成生产技术,小麦免耕播种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三是集中深施肥,这是一项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节肥增产技术,也是由于操作难度大,而应用不普遍,小麦免耕播种播肥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是小麦沟播。
小麦沟播是早在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一定推广面积的小麦增产措施,其农艺效果无论是在灌溉农田,还是在非灌溉农田,无论在高肥沃地上,还是在低产旱薄地上,沟播均比平播显著增产,是一项具有节水抗旱、防寒避碱等作用的综合性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看,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不应造成小麦减产的。
第二、实践证明免耕播种不但不减产,而且增产。
通过对比试验来看,免耕播种小麦较常规播种分别平均增产
4.2%和
5.6%。
第三,免耕是对土地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已是世界农耕上的一种大趋势。
据资料统计,美国免耕播种平均一英亩( 0.405公顷, 6.07亩),增收 4000美元(节支和增产)。
第四,有关部门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一年一作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平均提高小麦、玉米产量 15— 17%。
总之,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国内外的试验实践,小麦免耕播种是不会造成减产的。
十七、我县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情况
我县的保护性耕作开始于 2007年, 2007年县农机中心站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我县凤州镇白石铺村进行了“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作物种植高产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
2008年在我县凤州镇白石铺村新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千亩示范基地”,截至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 15000余亩,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 2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