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当下网络小说创作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网络文学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引起了一股新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着一领域。
各大原创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大量的网络写手涌入这一领域,以及读者群随之出现并逐渐庞大起来。
笔者想要通过对这些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简单分析当前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以及网络小说在网络文学中的地位及创作概况,并结合具体的网络小说范例重点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及小说情节的设计,以及语言的特征。
同时,研究网络小说盛行的原因。
网络文学的研究首先围绕着“网络文学”概念内涵的界定。
有人将网络文学视作文学的一个新种类,也有人将它当做一种文学现象。
【1】所谓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
但是一般认为,网络文学包括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广义的网络文学);二是网络原创文学(狭义的网络文学)。
而网络原创文学中,又包括在网络上的文学创作,以及充分运用超文本链接及交互等网络技术进行的多媒体写作。
【2】但是事实上,到现在网络文学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由于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就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碰撞,由于双方媒介载体不同;文本形式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创作模式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价值功能不同等,引来了多方面的争论。
它们主要表现为,文学从“载道经国”走向“孤独的狂欢”,文学从“反映生活”走向“闲适自足”,价值取向上由艺术真实走向虚拟现实变迁。
【3】更多的人认为目前的网民在文学素质上有所欠缺,这就决定了网上文学是“快餐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久存。
”作家莫言将网络文学的无序与低俗的状态比作“乱写大字报”,作者言所欲言,风格内容上肆无忌惮,毁掉读者的胃口。
桑地说,网络文学其实就是“聊天文学”,网虫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依恋于那种虚拟世界,其作品比“垮掉的一代”还要让人沉沦,实在看不出这些网络文学究竟好在哪里。
【4】汤小俊称“网络文学史芦苇文学”,它“头重”——自我标榜太过分了;“脚轻”——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和范畴,“就像一只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往里面扔东西。
”【5】然而,也有一部分作家对网络文学持肯定态度。
资深作家陈村用“前途无量”四个字来描述网络文学的前景,同时陈村也为网络空间的文学生态进行了辩护:“文学的全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有高峰。
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获得,难道不是又一层十分伟大的意义吗?”著名网络文学的评论家吴过在《网络给文学带来了什么?》中说:“网络给文学带来的诸多礼物中,有自由、宽容、公平。
”“总而言之,这里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把糟糕的文学当作经典强行让人们‘学习’;反过来一样,优秀的文字可能会被网络埋没一时,但最终肯定地浮出网面。
”笔者比较认同欧阳有权的一段话:当网络文学还不能以质量赢得信任、以实绩赢得尊重的时候,对它的价值和前景产生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单靠媒体突围而没有艺术品质的确认和审美价值的自证,任何文学都无从赢得自身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6】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关于当前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
十年的时间,“网络文学”也凭借着自身的丰富与完善不断打破着文坛“传统派”的偏见与种种对其不利的“预言”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超出人们对它的预期,逐渐脱去稚嫩的外衣而同臻成熟。
【7】如今,网络写手群新人辈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呈几何级数涌现,这一切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年轻的“网络文学”正以其所独具的开放性、互动性与即时性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格局。
大量网络原创的网站的出现像起点、逐浪、17k、纵横等原创中文网站的崛起,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网络写手纷纷涌现,著名的像:燕垒生、痞子蔡、宁财神、唐家三少等等投入网络文学的创作之中;无数的网络作品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庆余年》、《神墓》、《鬼吹灯》……无一不显示着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作为诞生于网络民间的作品,网络小说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可能像传统作品那样,有大批得人为他保驾护航。
网络小说要求生存,必须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脱颖而出,迅速吸引大众目光。
伴随着网络小说创作和阅读的繁荣,其中大量的问题日渐显现与增长。
关于网络小说在网络文学中的地位及创作概况。
而网络小说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现在对它的界定有很多,归结而言就是:从传统小说发展而来,以网络为基础平台,由具有网络精神的人在网上进行创作、发表、接受、交流的以长篇为主要篇幅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包括网上创作、网络小说文本、网络小说接受、网上交流等多个环节。
【8】如今网络小说的疆界早已远远超越了痞子蔡时期的“个人情感”,题材已经无限丰富,如奇幻玄想、体育竞技、都市警匪、都市生活、网络游戏、科幻未来、悬疑恐怖等等。
网络小说能上天能入地,几乎无所不包,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样式和叙事视野,且各自的领域内都拥有顶尖写手和忠实“粉丝”。
网络小说作品的形态也可谓五花八门,别出一格。
一是反小说:反故事、反人物、反情节、反场景,造成文学身份的难以确认,但却是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自叙小说:自言自语、自说自听、自我曝光、心理解密;三是连载小说:一天(或数天)一集,写到不愿写为止(也可能断集);四是短信小说:兴起于日本,着陆于广东,一般不超过70字,连续性与独立性兼备,是网络小说的延伸和拇指一族的最爱;五是插“图”小说:图来自于表情选择或图形扫描,链接影像功能,与当今艺术门类的交互渗透特点一致;六是“历史架空”小说:虚构一个世界,或是一段历史,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传奇故事,基本采用历史小说的手法,人物能力不超过正常人的极限,叙事内容的“可能性”虽不大,“真实性”却较强,是奇幻小说与历史小说的交叉类别。
[9]关于网络小说盛行的原因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说网络文学,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现。
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群众自由自觉的创作娱乐活动,是一种新兴的民间文学,顺应了活跃在网络上的网友的阅读需求。
创作人群利用网络的隐匿性,尽情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没有精英意识,没有功利目的,没有创作压力,随兴涂鸦,信笔由来。
而且网络文学避开了传统文学中编辑审稿的严格性,网友的及时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与激励。
而读者群是大众网民,读屏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无需购置纸质书籍,不必劳其筋骨负重运输。
他们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和平台,甄别并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作品,并能与作者进行公开的交流与互动,这也使得网络作品多了几分鲜活的生命。
网民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互动性强。
这在传统文学领域可以说是难以实现的。
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王祥对网络小说盛行解释道:网络小说以大众阅读兴趣为依归,反映大众价值观,以“读者选择”为运营模式而存在。
网络小说横向纵向比较的坐标系,包括东西方神话、传奇,中国明清小说,现代武侠小说,西方玄幻魔幻小说,市场化类型化电影,艺术谱系以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为主。
这些小说的样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网络小说正是在继承发展了这些小说传统的基础上,才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幻想和想象,是有传统的。
人的基本愿望古今相似,读者在小说作品中寻找愿望的“实现”和心理情感补偿,是大众小说发展的根本动力。
类型化是大众小说的重要特征,不同的小说类型对应着大众的不同的愿望。
大众小说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总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网络文学的出现可以说重整了文学格局,由于互联网的开放,让网络文学形成了庞大的文学生产群体和作品数量,让网络文学足以确认自身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
因为在文学存在方式的、创作模式、价值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已经引发了文学成规改写、文学体制变化和文学观念更新,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
因而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的存在与发展。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柏定国的《网络传播与文学》讨论的是网络传播与文学的关系。
该书首先指出:网络传播史一个社会性事件;网络传播是一个文化性事件;网络传播是一个文学性事件。
通过这些,作者对网络行为改变了文学的观念特征;网络形态改变文学主体;网络社区改变了文学关系体系;网络伦理改变了文学评价机制等四个命题进行了论证,“得出网络传播推动文学进程”催生网络文学的结论。
在本体论角度的研究上,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本体论》是这一学术领域的代表作。
通过对不同传播媒体与文学的相互联系的历史考察,阐释文化的文学生态的依据,并进一步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
该书是从现象学探索其存在方式,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即由现象本体探询其价值本体,解答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存问题。
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准备从读者的角度分析网络小说,笔者认为网络小说以大众阅读兴趣为依归,反映的是大众价值观,加之现在网络小说创作以“读者选择”为运营模式而存在。
读者是接下来网络发展的主要决定者,做为网络文学的受众,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基数大,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其次,选择自由,他们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能操控大多数的创作方向。
网络文学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笔者只是分析了其中简单的部分。
因为一个事物的兴起,必然是有其滋生“土壤”的存在。
对于新生事物不能一味持否定态度,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作为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需要奉行两条原则:一是建设性学术立场而不是简单评判的态度;二是学理性的致思维度而不是时尚化的技术分析。
前者可以使我们绕开对网络文学好坏优劣的表面化评价而将其当作学术研究对象,后者则可以从这一文学现象中吸纳丰厚的学术资源,以建构网络语境下的新的文艺学形态。
”【10】笔者认为,现在网络文学发展步伐也在逐步加快,真正应对了有需求则必有发展这句话。
随着各方面的重视,相信网络文学必将有更好的前途。
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1] 郭玉林:《网络文学:文学的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