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词的理解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语文组杨素莲
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
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积累太少,无法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致丢分严重。
其实,理解诗歌是有方法的。
如何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呢
首先,通读诗歌
拿到试题后,先通读一遍诗歌,对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通读时不能忽略标题和注释。
标题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含有关键信息,有时我们可以从标题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有时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例如《春夜喜雨》,标题中的“喜”字,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标题已告诉了我们时令,也隐约传达出了情感。
而注释,通常有对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要想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有个准确的理解,注释是不可忽视的。
从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尸体来看,加注释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释便于识别;③典故;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对前人有争议的诗歌列出不同的理解,以供参考。
做到知人论世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关注作者
阅读一首诗歌,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处境如何等,对理解这首诗能起到引导作用,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杜甫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沉郁顿挫;在内容方面,关注现实,同情百姓疾苦。
如果在考试中遇到杜甫的诗歌,我们就可以朝这方面去思考,即使不是这样的风格,这些内容也可以是一种参照和提示,因为“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而行之也是模仿”。
我们关注作者,做到知人论世,这会成为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第三,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这一步是细读诗歌的过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如何找意象呢?首先找名词,看看诗歌写的对象是什么,再找名词前的修饰语,看看所写对象当时是一个什么状态。
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它往往能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情感、理想志向、观点态度等。
例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中名词就有“桃”“雨”“柳”“烟”“莺”等,知道这是写景的诗;再看修饰语有“红”“绿”“朝”“宿”等,就知道这是写清新明朗的春景的诗;再联系标题“田园乐”,就知道诗人是何等的愉悦闲适了。
再看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名词有“金河”“玉关”“马策”“刀环”“青冢”“黄河”“黑山”,这些意象学生一看就能想到是北方边关的景物,因为他们学过《木兰诗》,对北方地名有一些了解了。
再看“岁岁”“朝朝”这些修饰语,多读几遍,就能感受到诗中流露出来的不满于厌烦。
有些意象涉及到用典,语意含蓄,更值得品味。
一定要弄明白典故的含义,否则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四,还原诗歌画面
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意象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这也是鉴赏诗歌必须要做到的。
谢冕说过:“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
”“诗中所提供的东西”就是我们说的意象,“泡”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
这个“泡”字真是很形象,想想看,干的东西经水泡涨后,体积上该会多出多少倍啊。
我们理解诗歌时,也要把“意象”这种凝练的含蓄的“干”的文字用我们的想象来泡涨,那意思会有多么丰富!再把这些意象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组合、想象,把它想成一幅画面,再现诗人写作时的情景。
我们答题时,还要把这个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是鉴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五,把握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
简单地讲,意境就是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给人的感觉。
鉴赏意境的常见术语有: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连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曲中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他们有机的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
第六、把握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管诗歌中写的是人还是事,是景还是物,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都要归结到诗人的情感态度、观点思想、理想志向等方面来。
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爱祖国及其山水;②忧国忧民;③反对战争,追求和平;④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⑤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⑥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⑦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⑧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
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些诗词意象的特定含义了。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意象寓意的归纳。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2)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3)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