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热带海洋资源现状,保护与合理开发海南开发海洋资源的原因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正在把目光由开发岛上资源转向海洋。
这个面向中国南海的热带岛屿已经把海洋产业确定为拉动特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陆地面积只有三点四万平方公里的海南,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但是算上海洋面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省。
中国四百七十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大约二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归海南管辖。
这些海域蕴藏著丰富的天然气和渔业资源。
海南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深海生物资源,是海外投资者十分关注的投资领域。
海洋产业的开发将会对提高海南的国际知名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海天然气在海南的就地加工和利用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是最早参与南海石油开采的外国公司之一。
雪佛龙海外石油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经理罗伟思今年年初曾表示,希望扩大与中国天然气合作项目,因为这种清洁能源在中国有著很大的市场潜力。
海南现在每年通过输气管道向香港提供二十九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近海天然气也是支持海南自身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
海南计划在二○一○年左右,建成四大海洋产业基地,即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基地、海洋石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基地、热带海岛旅游基地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基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海南海洋资源开发的优势水产资源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
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
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
西南中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中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
如:金枪鱼、鲨鱼等。
海龟海龟是海洋中少有的几种爬行动物之一。
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西南中沙群岛是海龟的“故乡”。
每当4—8月,大量的海龟随着暖流从领近海域进入南海,在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礁滩交配,爬上沙滩产卵。
龟卵靠沙滩的温度自然孵化出小海龟。
成年海龟体长一米左右,重约100—200公斤。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和蛋都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龟板可制成龟板胶,是较高级的营养补品。
龟掌、龟血、龟油及龟脏都可入药,对肾亏、肺药、胃出血、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长期以来,海龟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特产之一,年产量可达2000多只。
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把海龟列为重点保护的海洋动物,禁止捕捉。
使海龟得到很好的保护,繁殖和回游的数量急剧增多。
有许多海龟还滞留在岛屿礁盘的越冬。
海龟中还有一种很珍贵的品种,即玳瑁。
外形与“绿蠵龟”相似,因其背甲鳞共有十三块,俗称“十三鳞”。
鳞片质地优良,花纹美丽。
光泽透亮,最是适宜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海参海参属热带海洋中的刺皮动物。
其营养价值与鱼翅、燕窝齐名。
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
海参种类很多,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出产20种,西南中沙群岛素以其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著名于世。
其中以白乳参,乌乳参和梅花参最为珍贵。
梅花参“参中之王”,为著名的大形食用海参。
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
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炖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滋补性非常显著。
海贝海贝属软体动物,种类繁多。
西南中沙群岛分布约有250多种。
按照用途可分为食用贝和观赏贝两大类。
食用贝产量较大的有大马蹄螺、篱凤螺、历来磲等。
大马蹄螺也称“公螺”,分布广阔,较易捕捞,产量很高,肉肥鲜美,是重要的经济贝类。
篱凤螺产量也很可观,分布在浅水礁滩上,人们垂手可得,制成干品,肉味与营养均属上乘。
“海贝之最”要数砗磲,也作“车磲”,俗称“蚵”、“大蚵”,大者如盆,重达数百斤。
以大者为佳,肉质鲜美,已属佳品,其闭壳肌(俗称“蚵筋”)更是海产天然食品中的极品,食吃时撕成细条丝状,一丝入口,久嚼不烂其味的尤鲜。
每公斤售价至近千元。
观赏贝类是西南中沙群岛又一重要的“土特产”。
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色泽鲜艳,光彩夺目,不仅供观赏,也是制作名贵工艺品的重要原料。
虎斑贝、唐冠螺、眼球贝、蜘珠螺等是其中珍品。
海贝中很多是珍稀动物,已被列为自然资源保护对象。
其他海产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
软体类除了上面介绍的贝类以外,还有驰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等;甲壳类的螃蟹、龙虾等等。
这些都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海产。
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是中国主要的产区之一。
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等。
海鸟资源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
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军舰鸟、海鸥、蓝翡翠鸟、锈眼鸟等等。
白鲣鸟,体形以鸭,成鸟重约二、三斤,周身洁白,当地人称为“鸟白”;两翼较长,颇善飞行,在海上觅食早出晚归,飞行很有规律,渔民们根据其飞行方向可确定航行路线和岛屿位置,故把这种鸟称为“导航鸟”。
它们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岛的东岛(也称“鸟岛”),与麻枫桐树相互依存。
1981年东岛被划为白鲣鸟自然保护区,使鸟类及其生长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据估计,现在东岛有白鲣鸟约三万只。
每逢鸟类早出晚归之时,东岛上空成千上万只白鲣鸟穿梭飞行,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煞是壮观。
海鸟可供食用、药用,还可以制成标本工艺品供观赏,是一种可观的资源。
大量的海鸟在各岛屿上留下丰富的鸟粪,千百年来堆积成厚厚的鸟粪层,有的岛屿竟厚达一米以上,储量十分丰富。
鸟粪土富含有机质、氮、磷、钙质等,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肥料。
植物资源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
岛上植物具有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嗜肥的特征。
在形成时间较长和面积较大的几个主要岛屿上,都生长有茂密的树林。
一般以麻枫桐树组成的纯林为主,称为“热带海岛型常绿林”。
麻枫桐树,树高10米左右,胸径30—50厘米;树枝横生,粗大短壮,从根部到树顶都可生长叶子,叶色淡绿带白,故又名“白避霜花”,麻枫桐树往往丛生在一起,长成森林。
对海鸟来说,枝权较多,易于筑巢,且树要茂密可抵御风雨。
是白鲣鸟和其它海鸟的主要栖息场所。
在岛屿上,到处可见一种长成一簇簇、密不透风、葱绿欲滴的灌林丛林,这就是草海桐。
也称“羊角树”。
属热带常绿灌木。
草海桐多生长的珊瑚石沙地或瘦脊的沙滩上。
有些岛屿上,拆枝插地就能生长,密密麻麻,几乎覆盖整个岛屿。
草海桐的生长对保护岛屿的沙滩、改善岛屿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树木类都与海南岛的树种有关。
典型的有椰子树和木麻黄。
椰子树,树高20—30米,挺拔秀丽,不怕烈日,喜沐海风,非常适合在各岛屿种植。
海南岛的渔民在很早以前就将椰子树移植到过往的岛屿上。
高耸的树冠可作为海上航行的标志,长成的椰子果又可作为果实收获。
现在,在有植被的每个岛屿上都有椰子树生长,有人群居住和渔民们经常过往的岛屿上更是蔚然成林,郁郁葱葱,硕果累累。
木麻黄,树高10多米,由于易于栽培,生长迅速,是各岛屿主要的海岸防风林,栽培较多的树木还有苦楝、土批把、南洋杉、桉树等等。
另外,各岛屿还种植有各种热带水果、部分粮食作物和多种蔬菜。
海底资源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
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中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除了上述之外,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渔业主产南海是中国四大渔区之一,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
地处赤道带、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肥沃,饲料充足,是经济鱼类的索饵场和越冬场,渔产资料丰富。
已经鉴定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银鲳鱼、红鱼、鱿鱼、鲨鱼等等。
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龙虾等等。
西南中沙群岛众多的岛屿礁滩是海洋渔业的优良基地。
渔汛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开始,此时海南岛、广东、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渔民,纷纷扬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岛海区进行渔业生产。
据报道,1996年仅琼海市潭门一地就有170多艘渔船前往西沙、南沙作业。
高峰时,该海区云集大小渔船约有500艘之多,捕捞到大量的渔货产品。
渔汛季节一般延续到次年台风到来之前的5月,这时大多数渔船返回海南岛或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也有一部分渔民在西南中沙群岛屿上居住下来,坚持长期生产,他们将较大的渔船作为母船,从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个岛屿上,筑屋或搭蓬居住,常年从事浅海捕捞或据岛进行一些农业生产,母船则定期来岛供给生活用品和收集渔货。
渔民习惯上将西南中沙群岛广阔的海域划分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渔场。
各渔场水产资源分布无显著特点,但略有差别。
除了普遍盛产鱼类以外,西沙渔场盛产大马啼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
渔民根据来岛作业的目的,分别到选定的渔场进行捕捞,每趟必定满载而归。
目前,来岛的渔船因其吨位小,设备相对简陋,仍以分散作业居多。
中国远海捕捞业还比较落后,缺少远海作业必需的大吨位渔船,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通讯技术、鱼群跟踪探测技术、深海围网作业以及渔产品加工设备等等。
因此,西南中沙群岛深水渔场开发的潜力非常诱人。
海洋开发海洋被称为“二十一世纪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能力的提高,海洋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库。
海水总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7%,海水资源可谓取之不尽。
鱼类产品与肉类、豆类并列构成人类三大蛋白质供应源。
海底蕴藏着全球1/3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着上万亿吨含锰、镍、铜、钴等多金属的锰结核矿。
海洋还有可再生的动力资源。
如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等。
总之,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它已成为人类开发的新目标,也是各国展开竞争的新领域。
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海域广阔,资源总量可观。
其中南海是中国最主要的海洋领域。
最近,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指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