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的通知川办发〔2009〕55号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根据“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为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含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园、物流园区等,下同)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载体,尤其是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特制定本规划指导意见。
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现状(一)园区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目前,我省通过国家审核设立的开发区共有43个。
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经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经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2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8个。
同时,我省还有作为产业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47个。
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4%;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4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
(二)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
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产业、市场、区位等优势条件,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达到46.3%。
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聚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眉山铝硅、泸州白酒、南充丝纺服装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特色不断强化,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全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项目的承载能力。
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省外与外商投资额分别为506.9亿元和116.9亿元,分别增长103.1%和59.4%。
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中国铝业铝箔、广西玉柴发动机、贵州瓮福磷硫化工和英国瑞能多晶硅、香港哈通PPS等一大批符合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地入园建设,充分说明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已经成为新时期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载体。
(四)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
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从业人员达226.7万人。
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122.3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16.1万人。
但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
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占全省的42%,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带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
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
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上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未落实,普遍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的现象。
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真正谈得上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
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内优势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水、电、路、气、通信、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镇规划建设体系配套不紧密,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
三是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一些地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是外向经济发展缓慢,外向度不高。
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
出口加工区数量太少,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产业园区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明确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7+3”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支撑城市群、特色产业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要素集合力和带动发展能力,为我省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环境容量,规划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
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支撑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实施严格产业准入政策,杜绝承接淘汰产能,防止污染转移。
2.关联发展原则。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成链发展原则。
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7+3”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4.集聚发展原则。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5.集约发展原则。
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
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6.合作发展原则。
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
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三)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1.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目标。
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机遇,加大省级以上开发区争取、扩区工作力度,支持39个极重灾县(市、区)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申报省级开发区。
到2012年前,力争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从目前的43个增加到52个以上,其中新争取国家级开发区1个。
2.产业集中度目标。
到2010年,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
到2012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3.产业园区规模目标。
大力实施“1525”工程,即到2010年,力争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超过20个。
到2012年,力争全省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25个。
4.产业布局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支持、管理创新,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一批以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每个市建好2个以上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有条件的县至少建好1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地优势产业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