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开发整理——技术篇

土地开发整理——技术篇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耕地整理潜力
耕地整理潜力对象: 耕地整理潜力对象:
从耕地利用效率方面考虑,耕地整理潜力的对象主要包括: 从耕地利用效率方面考虑,耕地整理潜力的对象主要包括:①利用 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地块规模小,布局散乱,地块中分布着较多的 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地块规模小 布局散乱, 规模 其它闲散地类; 其它闲散地类;②产出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有效利用耕地的单位面 积的产量低下,当然产出率低与多种因素相关, 积的产量低下,当然产出率低与多种因素相关,既取决于土地的自 然肥力,又决定于土地的经济肥力; 然肥力,又决定于土地的经济肥力;③利用率和产出率都较低的耕 地这类耕地从理论上讲是最值得整理的耕地。 地这类耕地从理论上讲是最值得整理的耕地。
Ai = Gi / G 0 * αi *100% αi = Ci / C max
Ai表示 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Gi表示 地区整理增加面积(hm2); i表示 地区耕地产出系数;G0表示 表示i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 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 表示i地区整理增加面积 地区整理增加面积( 表示i地区耕地产出系数 α 表示 地区耕地产出系数; 2); 表示 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产出(粮食产量、农产品产值等); 表示i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产出 规划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总面积( 规划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总面积(hm );Ci表示 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产出(粮食产量、农产品产值等); Cmax表示规划区内分级单元单位面积耕地最高产出(粮食产量、农产品产值等)。 表示规划区内分级单元单位面积耕地最高产出( 表示规划区内分级单元单位面积耕地最高产出 粮食产量、农产品产值等)。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耕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潜力调查与评价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土地整理潜力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思路: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思路:
土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常常建立在单项潜力评价的基础 即分别评价农用地面积的增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上,即分别评价农用地面积的增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生产、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 单项潜力,在此基础上再做综合评价。此外, 单项潜力,在此基础上再做综合评价。此外,在评价时 还应该考虑外部因素(如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影响。 还应该考虑外部因素(如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影响。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土地整理潜力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④土地整理多因素加权法
简称“多因素加权法” 既考虑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及农用地因素, 简称“多因素加权法”,既考虑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及农用地因素, 又考虑待整理土地面积因素, 又考虑待整理土地面积因素,使土地整理潜力系数成为土地整理各要 素的综合反映。各因素均以分级单元( 地区 地区) 素的综合反映。各因素均以分级单元(i地区)土地整理的绝对系数 表示,土地整理综合系数多为因素绝对系数的加权和。 表示,土地整理综合系数多为因素绝对系数的加权和。
α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土地整理潜力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④土地整理多因素加权法
式中增加的两项因素更实际的反应了地区土地整理的潜力。 式中增加的两项因素更实际的反应了地区土地整理的潜力。其 中待整理土地面积系数可以反映地区土地利用的粗放程度及其凾待 整理的迫切性; 整理的迫切性;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地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 整理的生态效应。 整理的生态效应。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
技术篇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目 录
1 2 3 4 5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与评价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与设计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与设计 田间排灌工程规划与设计 农田景观格局规划与设计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土地整理潜力
内涵: 内涵:
潜力(potential)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潜力(potential)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 内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对某种既定用途, 内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对某种既定用途,某一指标可能提高 或节约的能力。 或节约的能力。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 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 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 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 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 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耕地整理潜力调查对象: 耕地整理潜力调查对象: 基本农田 坡度小于25 25度的耕地 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 非城镇发展区 非国家或省市划定的湿地保护区 退耕还林、还湖、 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区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耕地整理潜力
耕地整理潜力调查内容
耕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内容与其潜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是相互关联的。 耕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内容与其潜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是相互关联的。 在采用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时,只需直接调查该指标的影响因子, 在采用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时,只需直接调查该指标的影响因子,如整理区规 非有效耕地比例;在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时,要体现潜力的“数量” 模、非有效耕地比例;在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时,要体现潜力的“数量” 质量”双重特性。概括地,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调查内容见下表。 与“质量”双重特性。概括地,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调查内容见下表。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技术篇
土地整理潜力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③耕地增加绝对系数修正法
一些地区采用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表示土地整理潜力, 一些地区采用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表示土地整理潜力, 属于定量计算中对耕地单产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 属于定量计算中对耕地单产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 理论单产的效益并不能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实现。 理论单产的效益并不能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实现。采用规划区单产 进行耕地单产水平的修正更为可行。 进行耕地单产水平的修正更为可行。 耕地增加绝对系数修正法(简称“绝对系数修正法”),即基于 耕地增加绝对系数修正法(简称“绝对系数修正法”),即基于 上述思路,采用耕地单产系数( 上述思路,采用耕地单产系数(用“各地区耕地平均单产水平与规划 区耕地最高单产水平之比”表示)对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进行修正。 区耕地最高单产水平之比”表示)对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进行修正。
指标 基础设施配套程度 水资源供需状况 生态适应程度 投资能力 整理规模 非有效耕地比例 预期产出提高幅度 调查内容 道路通达度、水利设施配套程度, 道路通达度、水利设施配套程度,电力总量及 其通达性等 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结果 地形地貌、坡度、水地流失模数、 地形地貌、坡度、水地流失模数、主要自然灾 害影响程度等 国民生产总值、农民年均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农民年均收入、新增建设用地 有偿使用费,历年对农业的投资量等. 有偿使用费,历年对农业的投资量等. 待整理区面积=(耕地面积+非有效耕地面积) 待整理区面积=(耕地面积+非有效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待整理区各类农村道路、沟渠、田埂( 待整理区各类农村道路、沟渠、田埂(坎)、零 星地类等面积的比例 农地质量评价结果和高、 农地质量评价结果和高、中、低产耕地的平均 产(出)量 影响耕地整理潜力总量 耕地整理的直接来源, 耕地整理的直接来源,影响单 位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整理 后耕地质量提高的另在表现, 后耕地质量提高的另在表现, 代表整理的最终目的
Ai表示 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Gi表示 地区整理增加面积(hm2); 表示i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 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 表示i地区整理增加面积 地区整理增加面积( G0表示规划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总面积(hm2)。 表示规划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总面积(
绝对系数法的优点在于弱化了由于待整理土地面积确定方法不统一导致 的不科学,突出整理增加耕地的绝对面积在潜力分级中的作用。 的不科学,突出整理增加耕地的绝对面积在潜力分级中的作用。缺点在于仅 仅考虑耕地增加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土地整理的其他生态因素, 仅考虑耕地增加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土地整理的其他生态因素,及地产出的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
上述方法在逐步增加因素的基础上构成,因素越多, 上述方法在逐步增加因素的基础上构成,因素越多,所需的工作量 也就越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以评价结果科学性作为目标, 也就越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以评价结果科学性作为目标,视规 划区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评价方法, 划区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评价方法,对规划区内差异小的因素舍 差异大的因素保留。在数据来源充分、收集难度较小的地区, 弃,差异大的因素保留。在数据来源充分、收集难度较小的地区, 可考虑追加更多的因素,进一步完善潜力分析方法,建立土地整理 可考虑追加更多的因素,进一步完善潜力分析方法, 潜力分析的因素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体系,以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潜力分析的因素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体系,以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Ai = dλd + nλn + gλg;d = Di / D 0 *100%; n = Ni / N 0 *100%; g = Gi / G 0 *αi *100%;
λd + λn + λg = 1;
Ai表示 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d、n、g分别表示 地区待整理土地系数、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地系数和耕 表示i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 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系数; 、 、 分别表示 地区待整理土地系数、 分别表示i地区待整理土地系数 分别表示i地区待整理土地面积 地区待整理土地面积、 地系数; 的权重; 地系数; d、 λ n、 λ g 分别表示 d、n、g的权重;Di、Ni、Gi分别表示 地区待整理土地面积、土地整 、 、 的权重 λ 理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 分别表示规划区待整理土地面积、 理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hm2); D0、N0、G0分别表示规划区待整理土地面积、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地 系数和耕地总面积( 表示i地区耕地产出系数 地区耕地产出系数。 系数和耕地总面积(hm2); i 表示 地区耕地产出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