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汇总

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汇总

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无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决策必备的法律思维》读后感
永兴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曹志勇
近期,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我抽时间读了《无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决策必备的法律思维》一书。

书中的内容给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

几天来都在探寻一个问题:我们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刘锐博士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他的观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责任,决定我们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律思维,并善于运用和正确处理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科技思维之间的关系,去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讲,不仅要树立法律思维,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这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正确处理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道德思维等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因此,我认为尽快培养并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法律思维,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当前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

一、认识法律与正确的法律思维的价值
一般意义上,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总和。

法律思维方式, 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 (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律最基本的价值为有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这是从法律对社会的角度而言的。

对领导干
部而言,法律“既制约权力,又保障权力”。

称其制约权力,是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权力的种类、范围及行使的程序, 从而限制了权力的随意性, 不再有随心所欲的绝对权力。

称其保障权力, 是因为:首先, 在法治条件下,领导干部非因法定原因不会被撤销领导职务;其次, 遵循法律规定, 尤其是遵循透明的法律程序, 不仅能降低领导干部的决策压力,而且能摆脱“暗箱操作”的嫌疑,增强社会对领导干部以及领导干部所在机关的信任, 进而降低社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最后, 领导
干部可以将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顶住各方压力和干扰的盾牌,作为与权力交易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领导水平的核心表现就是决策水平, 树立什么样的法律思维将决定产生什么样的决策, 不同的决策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法律思维,不仅法官、
检察官、律师及法律学者等职业法律人的法律思维与非职业法律人的法律思维不同, 即使职业法律人之间, 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律学者的法律思维也有差别。

事实上, 围绕“法律思维”这一话题,长期以来就存在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论争。

因此,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来讲,不仅要树立法律思维,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二、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就是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并在
工作、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

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强化我们领导干部正确决策的
工作能力。

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首先要正确理解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法律思维。

从本质上讲, 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所反映的是如何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恶法亦法
所反映的是形式主义法律思维, 而恶法非法所折射的是实质主义法律思维。

新自由主义法学领军人物哈耶克认为, 法治形式主义的真谛在于:形式法律事先告诉人们
在某种情况下, 政府将采取何种行动, 这种规则用一般性的措辞加以限定, 而不考虑时间、地点和特定的人。

与形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质主义者从理性有限这一基本预设出发,认为立法者不可能制造出体系完备、逻辑一致的法律,现行法总是有漏洞,而且受制于立法、修法周期, 现行法总是滞后的。

在现代法治发展的过程中, 法律形式主义始终是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始终是现代法律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理论基石。

相较于实质主义思维,法律的形式主义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
法律形式主义思维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思维方式。

其二,法律的形式推理较之实质推理来讲更节约成本。

其三, 法律的形式推理可将错误的风险最小化。

当前领导干部决策法律思维缺失主要表现在法治观念淡薄, 改革创新突破法治,“大局”、“稳定”压倒法治,应急不顾法治。

总的来看, 一些主要领导干部平时不注意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法律素养的提升,法治观念淡薄,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法治更是被抛到了一边,不会依法表态、乱表态,开“空头支票”;不依法问责,不问责或乱问
责,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乱问,有时问责问的不是责任,而是民众感情, 这严重伤害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 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既要学习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又要学习相应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 这样有助于真正领会法律精神和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 既要学习实体法律规范, 又要学习程序法律规范, 这样有助于确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正确认识;既要学习法理学、逻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又要学习实务中的实际应用知识, 这样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正确决策。

这样的学习必然为正确的法律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自觉应用法律知识
法律思维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并最终应用于实践的思维方式。

法律法规的许多内容与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这为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领导干部要自觉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力种类和范围,依据相应的程序行使权力,处理法律问题,从而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处理法律问题,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都应当运用正确的法律思维, 以法律为标准做出理性判断,而不能感情用事,或者运用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进行判断。

四、严格培训与考核,确保正确的法律思维运用于决策工作
领导干部要以法律思维进行决策, 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 即:首先,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其次,要理解基本的法律原则。

要求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出身于法律界是不现实的, 所以尽管具有法律背景的领导干部在增加, 但大部分领导干部仍不具有法律背景。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强化法律背景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 培养非法律背景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

法律培训以及其后的考核, 主体都应当是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而非单纯的知识点。

这样,
虽然不直接考核知识点,但是间接地把该考的知识点都考了, 最重要的是能考查出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思维以及具备的法律思维水平。

五、注重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各种思维之间的关系书中通过列举“嘉禾之痛”等实例,深入透彻地分析了注重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阐述了该如何正确处理法律思维与大局思维、道德思维及应急思维的关系。

现实中,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 多层次的, 或者不懂法, 或者知法犯法, 或者借所谓的“发展”、“大局观念”、“应急需要”之名而破坏法治,滥用公权力。

其中既有工作上的失误, 也有体制上的不足, 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分析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

当前, 我们需要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些地方发生矛盾并不可怕, 但矛盾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且可以通过高效的、权威的途径依法予以化解。

在法
治化进程中,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的碰撞不仅经常发生,而且有时表现得非常激烈,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首先要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其本质上的一致性意味着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并不总是处于紧张关系。

目前,我们的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显得薄弱,而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公权力行使稍有不慎,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更需要强化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

针对以上情况,应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上下功夫,使每位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警钟长鸣,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告诫自己;在司法领域,加强和改进执法与司法工作,严格执法与司法,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在立法领域,要完善守法,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切感受到法律思维,特别是正确的法律思维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们一定要培养法律思维,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循序渐进的必然趋势。

从领导工作的实际出发,苛求领导干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样,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熟练运用法律条款,准确把握法律关系,是不现实的。

领导干部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其能够掌握和运用法理学知识,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起到防治腐败的作用。

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现行法制的体系、
基本法律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防微杜渐,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以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