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分析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分析


11
RV模型框架下的Stolper-Samuelson定理:一种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另一种产品价格 不变)将提高该产品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降低另一种产品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 但对流动要素——劳动的实际报酬的影响则不确定。
RV模型框架下的Rybczynski定理:一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增加(另一个部门特定要素 不变)将提高该部门的产出(但小于该部门特定要素的增加幅度),同时降低另一个 部门的产出。流动要素——劳动禀赋的增加将提高两个部门的产出。
② Stolper-Samuelson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简称SS定理) (1)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将提高该产品的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报酬,同 时降低另一个要素的实际报酬(2)结合H-O,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将因为 贸易而受益,相对稀缺的要素将因为贸易而受损。
③ HOS定理(Heckscher-Ohlin-Samuelson Theorem)(又称要素禀赋定 理,factor abundance theorem):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相对丰裕要 素的产品。
外国(F)
产品: 要 素

y*1


y*2

L*

L
本国在产品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则在产品2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技术或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的主因。
8
2. H-O模型及其拓展
本国(H)
2产品:
2要素:
y1(劳动密集
型)
K、L
y2(资本密集
型)
K K* L L* aiL=a*iL aiK=a*iK
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
Next?
Grubel, Lloyd (1975) Dixit (1980s), Levinshon (1990s),
Feenstra, Hanson (1980s- 90s)
Bernard, Jensen (1990s2000s)
重商主义 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

3
重商主义与古典主义
重商主义学说[The Mercantilist doctrine (1500-1750)]: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Adam Smith (1723-1790): 分工理论、基于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 “剩余产品通道论”( ‘vent for surplus’)
④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简称FPE定 理):假定两国从事自由贸易,技术相同但要素禀赋不同,两国生产两种 产品且不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将要素价格在两国之间趋势于均等化。
10
特定要素模型( RV模型)
本国(H)
2产品: y1(劳动密集型) y2(资本密集型)
外国(F)
2产品:
y*1(劳动密
集型)
2要素:K*、 L*
y*2(资本密
集型)
排除国家间有关技术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集中讨论两国之间 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
9
总结:H-O基本模型的四大定理
① Rybczynski定理(Rybczynski theorem)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提高密 集使用该要素的产业的产出,同时降低另一个产业的产出
流动要素:L 特定要素:K 产品1的特定要素K1 产品2的特定要素K2
外国(F)
K L
K* L*
2产品:
K2
K
* 2
L
K2
L
K
* 2
K1
K1
K1*
K
* 1
L
L
aiL=a*iL aiK=a*iK
y*1(劳动密集型) y*2(资本密集型) 流动要素:L*
特定要素:K*
产品1的特定要素K*1 产品2的特定要素K*2
Who?
5
中国 服装 电脑 谁[企业]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出口、FDI、外包
美国 民用飞机
电脑 谁[企业]
6
二、传统贸易理论 1.李嘉图模型 2.H-O-S模型及其拓展
7
1. 李嘉图模型

本国(H)
要 产品: 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y1
动 (
y2

a1L a2L
a1*L a2*L
a1L a2L a1*L a2*L
4
理论研究(Theories)
Ricardo (1817) Heckscher, Ohlin (1920s) Samuelson, Rybczynski, Venek (1950-60s) Jones, Bhagwati, Findlay, Deardorff, (1960s-70s)
Either, Lancaster, Krugman, Helpman, Brander, Markusen (1980s); Brander, Spencer, Dixit, Grossman (1980s); Qiu (1994)
Grossman, Helpman (1990s)
Melitz, Antras, Helpman, Eaton (2000s)
Who?
传统贸易理论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经验研究(Empirics)
Leontief (1950s) Leamer (1970s) Trefler, Davis, Weinstein (1990s)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第6章 国际服务贸易: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
1
主要内容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简史 二、传统贸易理论 三、Jones-Ruane服务贸易模型 四、H-O-V模型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2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简史
David Ricardo (1772-1823), James Mill (17731836) and Robert Torrens (1780-1864): 比较优势 法则,但讨论贸易条件的决定
Friedrich List (1789-1846): 挑战自由贸 易的主张、经济发展阶段论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提出相互需求概念(reciprocal demand),以确定均衡贸易条 件(Marshall [1842-1924]在此基础上提出提供曲线[offer curves],以确定贸易条件),分 析贸易条件对一国有利的条件,以及贸易政策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