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政府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Discuss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of put to the proof in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专业班级: 2014法学学生姓名:杜东文学号:2014420033指导教师:辛长青2016年 5 月毕业论文中文摘要淮海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淮海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政府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目录1.绪论 (2)2.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概述 (2)2.1行政诉讼的概念 (3)2.2行政诉讼的的特征 (3)2.3举证责任的概念和意义 (3)3.我国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现状 (4)3.1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规则的特征 (5)3.2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的分配 (6)3.3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益处 (7)4.我国现行举证责任制度的缺陷 (7)5.完善我国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设想 (8)5.1设定举证责任合理分配的设想 (9)5.2设定举证责任适时转移的设想 (10)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绪论行政诉讼是行为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对此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行政机关作为诉讼中的被告如何承担举证责任,维护政府部门形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不仅有效保护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行政法治化的进程,将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轨道,提高了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它无疑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依法行政开始进入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监督行政权力的新阶段.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及法律规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行使自己的职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概述2.1行政诉讼的概念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2.2行政诉讼的特征我国的行政诉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是发生纠纷的相对人一方或多方,请求与纠纷各方没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司法机关,按照能确保公正的程序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2,行政诉讼的原告只能是相对人,即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3,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在诉讼过程中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要求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活动,从而保护自己在行政法上的合法权益.诉讼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了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与形成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产生行政诉讼的准必要前提.行政诉讼是基于有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两方,这两方又基于对行政主体作出的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认识存在差异而产生了争议,当争议无法在行政主体内部消除时,就产生了行政诉讼.2.3举证责任的概念和意义举证责任是执行政诉讼当事人必须承担的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①。
举证责任的基本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由谁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即提供证据责任的承担;二是指当时能提供证据证明案件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
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均对举证责任作出了原则规定。
也即是由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者为行政机关。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和宗旨,就需要人民法院充分行使体现司法监督的审判权,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和被告处不平等地位,他们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行政机关作出某种具体行政行为,不但要有事实根据,还要有法律、法则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因此,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不仅要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且还要把反映这些依据和事实的材料向法院提供,用以证明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被告提供的证据材料不足以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则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所以,举证责任的意义在于它是决定行政诉讼最终评判结果的关键。
3.我国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现状3.1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规则的特征(1)、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承担。
被告首先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必须举出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来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如果不能证明自己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则无须原告证明其行为违法,被告就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这一特征和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规则是有较大的不同的。
对于原告的主张,原告必须承担举证的责任,对被告亦如此。
而在行政诉讼中,则主要由被告来承担,主要体现在被告应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提事实的存在,且要提供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
如原告甲对被告某公安局对其给予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
则某公安局应对甲存在违法的事实提供证据证明,并且亦应向法院提供处罚的法律依据。
如果公安局逾期不提供证据,或者无法提供证据,则法院不应要求甲来证明违法的事实是否存在,直接可以据此裁决公安局败诉。
(2)、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亦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在《行政诉讼法》中对原告的举证责任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在《关于证据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同时,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因为不作为案件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以行政机关拒绝、不予答复、拖延或没有有效履行职责为由而提起诉讼的案件。
在此类案件中,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是行政机关实施一定行为的前提,没有申请行为,行政机关拒绝、拖延等不作为行为当然无从谈起。
因此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当然,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诉讼,并不一定会对行政主体的不作为行为产生败诉的结果。
比如,公民申请行政奖励的行为,行政主体在法定的期限内没有给予答复是一种不作为行为,但法院的判决结果可能是行政主体败诉,但不必然的会要求行政主体做出给予公民某种行政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因为有些依申请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法律后果,如行政许可的申请,但有些则要视法律的规定条件而论,不是一经申请,当然地获得预期的法律后果。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负的这种举证责任,有的学者又把它称为初步的证明责任,因为这种初步的证明责任只是体现在诉讼的开始阶段,一旦案件进入到实质阶段,就要依据被告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来确定双方在提供证据方面的义务了。
3.2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的分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从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也有很多的争议。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被告负举证责任说、但规定的过于原则,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掌握,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举证责任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采用被告负举证责任说兼采合理分担说,即在一般情况下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在特定的情况下由原告承担部分举证责任。
1、被告举证责任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自己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这条规定明确了被诉的行政机关举证责任的内容为:一是事实证据。
即被告作为或不作为的事实根据。
二是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即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依据。
这种提供法律依据的举证,也是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不同于其它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程序性证据。
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按照先取证据后裁决的行政程序来行使职权。
之所以规定这种倒置的举证责任规则,主要理由是:⑴行政法制化要求行政守法,行政守法在程序上的要求是“先取证后裁决”,即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要充分收集证据,然后根据事实,适用法律,而不能在无证据的情况下恣意行政。
因此,当行政争议诉至法院时,行政机关应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如果它无证据只能说明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事实基础。
显然是违法的。
⑵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以行政行为推定合法为前提的。
居于主动地位,是管理者的角色,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无需征得个人、组织的同意,个人、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在诉讼中行政机关应该为自己的行政行为提供合法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这样才能体现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若要被动地位的原告举证,则会因无法或很难收集、保全证据而败诉,这实际上显失公正。
⑶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强,能够完成举证的实施,而原告却无这方面的能力。
例如有的案件中证据的收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设备才能取得,而原告往往无这方面的能力,而对于被告来说却是要必须具备的能力。
如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否获得发明专利,伪药劣药的认定等,让原告去举证简直是强人所难,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原告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可能全部了解,例如工商局不发给原告许可证,因为该地区所申请的营业行业已饱和,而是否饱和原告并不了解。
行政机关还有采取相关强制措施的权力,原告缺少保存书证、物证的能力,原告收集、保存证据困难重重,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让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才是相对公平的。
2、原告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也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尽管行政诉讼中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但并不等于原告就不向法院提供任何证据。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举证责任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该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同时,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因为不作为案件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因为行政机关拒绝、不予答复、拖延或没有有效履行职责为由而提起诉讼的案件。
在此类案件中,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是行政机关实施一定行为的前提,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为,行政机关拒绝、拖延等不作为当然就无从谈起。
因此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要提供证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侵权而造成损害的证据。
行政机关不可能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不法行为对别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充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