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观逃脱不了对传统封建制度的的批判与谴责。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本文就从奠定他们在戏曲坛上的两部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来简要的谈谈他们的爱情观。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六世纪中叶在中国和英国两名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剧作家诞生了,他们分别是生活于明代末叶的汤显祖和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

在他们生活的时间里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异同,这些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同,以及他们对爱情的看法也不同,下面我想来简要分析下导致他们爱情观不同的因素及怎样不同。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十六世纪,英国实现了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世纪前半叶亨利八世巩固王权并在宗教上同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把大面积的教会土地据为己有,增加了王室收入;部分赏赐贵族,使他们更加倾向中央。

第二次,是世纪后半叶伊丽莎白女王领导英国臣民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海外扩张,国内文教艺术发达,从而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到世纪之末才见颓势。

两次大变之间,英国社会又呈现一种什么面貌?对于十四、五世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往日,英国人民是犹有余悸的,因此上下都渴望一个安定的局面。

宗教哲学家理查德·胡克写一本书,叫做《论教会政策的法则》,论述政治教会与国家的大法,认为都必须遵从自然地法则,从个人来说就是必须服从“一个头或统治者”,这样才能使“秩序、温和、理智”得以控制住“感情”。

因此宗教在西方国家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在这时的英国家庭里,子要服从父亲,妇要服从夫,家长统治了这个家庭。

社会也和各个小家庭一样,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

在莎士比亚的戏曲作品中对这种社会样态的描写数不胜数,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莎士比亚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英国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描绘了人的感情和心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身世界。

马克思称之为“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与此同时,在大洋的彼岸的中国正是朱姓的明朝的嘉靖年。

穆宗于隆庆六年(1572)五月去世,其子朱翊钧(明神宗)继位,改年号为万历。

明神宗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此时,张居正是明皇朝最有权势的首辅的权力是朝中最主要的势力,而汤显祖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在官道上一直受排挤,理想无疑实现,对于自己的理想只能借助自己的作品来表现出来。

在嘉靖到万历(1573~1620)年间,在文坛上有大量的士大夫文人参与戏曲创作,汤显祖从中脱颖而出。

他们通过戏曲作品表达出自己对这个社会制度的不满,尤其对封建家长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阻碍。

在汤显祖的对封建制度不满的作品中以《牡丹亭》对社会的影响最大。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汤显祖(1550~1616)明代的作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他生活在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

幼年时曾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双重影响,很小的时候就颇有点名气,14岁时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

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但在进士考试中屡考屡败,受挫十载。

据《明史》本传记载,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因不接受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这使他对朝政的昏暗有了切身的体会。

直到张居正去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

万历十九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的贪贿的行为,抨击宰辅,把万历朝的统治总结为前十年坏于张居正,后十年坏于申时行,文辞比较犀利,在朝廷上有较大影响因此被贬。

自此他在官场上总是不得志,屡遭排斥。

后于万历二十六年辞官,隐居于老家临川玉茗堂中,后来在此创作出“玉茗四梦”,其中以《牡丹亭》的影响最为深远。

莎士比亚(1564~1616)不是朝臣或大学才子,只是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受正式教育不多的家庭,父亲只是一个卖皮手套兼营谷物等货的商人。

他是否上过学校并无记录,一般推测是他上过当地的文法学校。

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在25岁(1589)左右,他离开了家乡去伦敦,并开始在戏剧界露面,除了演剧,还编写剧本。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戏剧时期;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时期;第三时期(1608~1612),浪漫剧时期。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悲剧时期的作品。

莎士比亚要比汤显祖幸运的多,虽然他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没必要承担光宗耀祖的压力,因此他在伦敦谋生时的心态也比较从容。

较之汤显祖,他无须承担功名的负担,也没用当官的念头,更没有汤显祖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不会像汤显祖那样身怀齐家治国、天下太平的远大理想,他一心只想着挣钱这么简单的理想。

心态的不同导致他们对爱情的观念也有所不同。

莎士比亚比汤显祖晚出生十四年,却在同一年逝世,这在文学史上算是一大奇。

著名戏曲史家赵景深先生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中指出两人又五个相同点,即一、生卒年相同;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地位;三、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作品;四、不守戏曲创作的清规戒律;五、剧作能哀怨动人。

三、《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主题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是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青年男女的爱情,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赞美,在中外古典文艺中描写爱情悲剧,以及那种歌颂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恋激情和坚强的反抗精神,揭露那种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和宗族仇恨的作品,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能深深地吸引当今的读者。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国家,都有自己关于爱神的传说,中国月老的“红绳”将一对青年男女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被那种无形的红绳拴住的男女于是双双坠入了爱河。

西方的爱神有的丘比特等,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的男女也会坠入了爱河之中,这些爱神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人们的想象体现出爱情力量的伟大。

汤显祖曾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把疯子、情人和诗人看做是一样的:“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狂想的产儿:疯子眼中所见的鬼,多过于广大的地狱所能容纳;情人同样是那么疯狂,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见海伦的美貌;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

”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东西的力量真的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世界级的戏曲大师也逃脱不了对爱情的描写,他们对爱情的看法有相似也有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然一个是悲剧,一个是悲喜剧,但是在它们都有相同的主旨——揭露封建主义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桎梏。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情人正生活于这种社会中,,它们的爱情以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两个家族的世仇,这种仇恨导致两家仆人一见面就打,谁都不让着谁。

生活在这两个家族中的子女如果相爱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即使他们相爱,他们的婚姻是不被支持的,可以说根本就不能谈论婚姻的事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家族世仇家的子女却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就是这样一对有着家族世仇的男女却彼此一件钟情。

2、爱情观阶级是社会的产物,一个阶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被新的阶级所取代,不管是哪个国家,也不管这个国家是打还是小,总是逃脱不了这个发展规律。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创作于东西方的封建时期,当时的封建道德禁锢着男女们对自己爱情的追求。

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荼毒很深其影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在封建道德的桎梏下,传统的婚姻规矩主张门当户对、家长专制、媒妁之言,子女必须服从家长,臣民必须服从君主,不可违抗。

在这种社会里女子嫁给家庭及身份比自己低的男子,在外人看来是一种笑话。

《牡丹亭》问世不久,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故曲杂言》),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从作品表面来看,主要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但在这死而复生的爱情中却隐藏着一张无形的网——封建道德对他们爱情的压制。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的家庭中,杜丽娘的父亲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

杜丽娘是家中的独女,父母对她倍加疼爱,他们疼爱她的方式是把她培养成为一个绝对符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过分的“疼爱”只会造成杜丽娘的反抗。

杜丽娘从小生活在自己的闺阁中,除了父母,她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男性就是她的塾师陈最良。

在本剧中,汤显祖对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物以及杜丽娘的内心作了详细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要面对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些由封建势力组合起来的、代表着封建正统意识和正统的势力。

可想而知,杜丽娘的压力有多大。

我们常说,一个好的作家,我们可以从他描写的一个小的家庭生活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总是相见后才相爱的,或者见了面之后才会引起思慕之情。

民间的恋歌,写的都是这种情形。

例如《诗经。

静女》第一章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汤显祖在写杜丽娘游园怀春时,联想起“张生偶逢崔氏”。

无论是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或者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都写张生与盈盈在普救寺相见之后才有爱情,而且张生主动追求崔女。

正处于那种对爱情懵懂年龄的杜丽娘,由于她所生活的环境原因从未见过柳梦梅,现实中虽未相识,却在梦中无数次的相见。

杜丽娘的这种对爱情执着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束缚男女爱情的批判,通过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对人性的解放精神,真的是前所未有,后无来者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相隔甚远,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爱情表达出了相同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当时的人们是家长专制时期,子从父,妇从夫,家长统治整个家庭。

《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革新精神,歌颂自由恋爱,通过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

在第一幕第三场中,凯普莱特夫人说:“少年英俊的帕里斯已经来向你求过婚啦。

”“今晚上在我们家里的宴会中间,你就可以看见他。

从年轻的帕里斯的脸上,你可以读到用秀美的笔写成的迷人诗句;一根根齐整的线条,交织成整个一幅谐和的图画;要是你想探索这一卷美好的书中的奥秘,在他的眼角上可以找到微妙的诠释。

这本珍贵的恋爱的经典,只缺少一帧可以使它相得益彰的封面;正像游鱼需要活水,美妙的内容也少不了美妙的外表陪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