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刑法的适用

浅谈中国刑法的适用

浅谈中国刑法的适用
摘要: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对于犯罪的定义以及对犯罪进行处罚的规定的国家基本法之一。

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罪刑相适应是刑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适用除了基本原则之外本文还从刑法的性质、解释、空间效力、时间效力以及刑事责任能力这六个方面加以论述。

其中空间效力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

时间效力更多的是侧重刑法的溯及力问题,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而最后对于刑事责任能力主要是从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分别为十四周岁、十六周岁以及十八周岁)和特殊人员(精神病人、醉酒的人以及残疾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老年人(七十五周岁以上)的刑事责任三个方面拓展开的。

主题词:基本原则性质解释空间与时间效力刑事责任
1、刑法的性质
(1)特定性
刑法只规范罪——刑关系,其涉及的内容与对象都较为特殊。

它对个人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生活利益都予以保护,即通过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以国家的名义作为规范的、明确的否定性评价,以达到维护法益的目的。

(2)广泛性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需要用刑法保护的法益十分广泛,从总体上看包括个人法益、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三大类,每一类法益之下,又可以分为数十种具体罪名,它们都与具体的法益有关。

可以说,其他法律保护的法益,刑法都保护。

(3)严厉性
在犯罪发生时,惩罚这种行为的措施是刑罚,这是强制力最强的手段。

(4)谦抑性
在能够用其他部门法的时候不用刑法,在能用较轻的刑罚时不用较重的刑罚,在此意义上可以把此种性质分为补充性(补充其他部门法的不足)和保障性(保障其他部门法有效实施)这两个方面。

2、刑法的解释
(1)刑法解释按其效力可分为:立法解释(由立法机关所做的解释,具有与法律等同的效力)、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查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具有普遍使用的效力)与学理解释(未经国家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它们虽然没有法律的效力,但对于刑事司法乃至整个立法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刑法解释方法:文理解释(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方法)与论理解释(参酌刑罚的产生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论理解释包括:扩大解释(类推与扩大解释的区别:形式上,看有没有超出刑法条文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实质上,看有没有超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反对解释(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

具体而言:①任何解释结论都必须符合刑法的目的。

当不同的解释方法得出多种结论或不能得出妥当结论时,必须以目的解释来最终确定;
②所有的刑法解释都要从法条的文理开始,而且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否则即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

③最新观点将解释方法中的平义解释、宣言解释、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反对解释、补正解释等条文解释适用的方法称之为解释的技巧;将解释方法中的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等解释的参照事项,称之为解释理由。

主张对一个刑法条文或者一个刑法用语的解释,只能采用一处解释技巧,但采用哪一种解释
技巧,取决于解释理由,而解释理由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任何解释都必须具有符合刑法目的的理由,但不一定具有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方面的理由。

3、刑罚的原则
3.1罪刑法定原则(第三条)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其基本内容是:(1)形式侧面:1、成文法主义(刑法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不得规定刑罚;判例、习惯法不能作为刑法的渊源。

)又称成文的罪刑法定;2、禁止重法(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溯及既往,又称事前的罪刑法定;3、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扩大解释,又称严格的罪刑法定;4、禁止绝对的不定(期)刑。

(2)实质方面:1、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法;2、明确性原则;3、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合称确定的罪行法定
3.2平等刑法适用原则(第四条)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其基本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平等地保护法益;2、平等的认定犯罪;
3、平等的裁量刑罚;
4、平等地执行刑罚。

当然,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并不排斥必要的差别。

3.3罪刑相适用原则(第五条)
罪行相适应原则的实质是以客观行为的侵害性与主观意识的罪过性相结合的犯罪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体再次犯罪的危险程度,作为良性的尺度。

也就是说,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用,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4、刑法的空间效力
4.1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属地原则(第六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其中对领域的限定不仅包括领路,还包括领空和领水。

插有中国国旗的船舶和航空器即使航行在别的国家或公海上,中国也有权管辖。

对于属地原则还有一点需要把握的就是本法条的“地”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而且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

在未遂犯的情况下,行为地和行为人希望结果发生地、可能发生结果之地,都是犯罪地。

在共犯场合,共同犯罪行为有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或者共同犯罪结果有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关于本原则的适用,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除外的情形包括以下四种: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第十一条);2、“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第九十条);3、刑法施行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若出现新法与旧法对同一事项规定相矛盾,而新法又未明令废止旧法时,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新法;4、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4.2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
1、属人管辖原则(第七条):一般公民轻罪可以不予追究,但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一律适用。

2、保护管辖原则(第八条):第一,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第二,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 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三,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受处罚。

3、普遍管辖原则(第九条):第一,该行为系危害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第二,我国是有关公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第三,我国国内刑法也规定该行为是犯罪;第四,犯罪人在我国领域内出现。

4.3对外国判决的消极承认(第十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
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5、刑法的时间效力(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使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按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6、刑事责任能力
6.1刑事责任年龄(第十七条)
(1)未满14周岁的人对任何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2)已满14 不满16 周岁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3)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4)已满14 不满18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并且不适用死刑。

6.2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第十八、十九条)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
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醉酒的(生理性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病理性醉酒的行为人,在故意
引起的情况下承担刑事责任(原因上的自由行为)。

(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3老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修正案八)
(1)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是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适用缓刑从宽:对符合条件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参考书目】
[1]陈泽宪、张明楷,《2012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2月25日最新修正版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