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发展论文科技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效应分析摘要:科技创新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
文章从政府和企业R&D投入的角度,首先统计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企业R&D投入结构的变化,然后实证分析了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面影响,且企业具有较高的溢出效应。
因此,我们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应更注重企业科技投入以及其创新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科技投入;TFP;协整一、引言在世界格局新一轮调整以及倡导低碳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载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并已成为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战略需求和评价指标。
创新离不开R&D投入,实践表明,凡是科技领先或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科技投入的绝对量或相对量都居领先地位。
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相对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的效果尚需证实。
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必要分析我国政府和企业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其一方面可以优化R&D资源在政府和企业的配置,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产出效率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政府和企业R&D支出的统计描述我国R&D统计工作进行的较晚,直到1987年才有相关的数据。
据中国科技统计网的调查数据,我国1987年的R&D经费为74亿元,占GDP的比重即R&D强度为0.61%。
之后我国R&D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22%。
最新的R&D的普查数据中,2009年我国R&D投入为5 802亿元,是1987年的78倍。
我国R&D按来源可分为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国外和其他投入,政府和企业是我国R&D的重要来源,国外和其他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较小。
由图1可知,1999年以前我国政府和企业科研投入水平都比较低,政府投入高于企业投入;1999年以后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我国开始重视科研开发,政府和企业的R&D都有了明显提高,企业R&D发展速度显著高于政府投入。
1995年,我国政府R&D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为54.14%,R&D企业投入为43.75%。
之后,我国政府科技投入逐年下降,企业科技投入不断上升,2009年政府R&D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下降到23.4%,企业R&D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上升为71.7%,由此可知,我国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正在不断的优化,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模式逐步转化为政府为主导,且科技投入的来源比重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
三、R&D投入结构对TFP影响的实证检验1.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政府和企业R&D 投入对TFP的影响,所以选择TFP为被解释变量。
鉴于TFP主要受国外技术外溢和国内创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本文主要从科技投入角度来研究TFP,在考虑国外资本投入影响我国TPF的指标时,选用我国实际使用FDI作为其中一个控制变量,国内的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具体数据见表1。
2.模型构建。
考虑TFP的变化范围较小,解释变量的波动区间较大,本文采用半对数形式拟合回归方程,具体如下:TFP=a0+a1LnZHENGFUt+LnQIYEt+LnFDIt+ei(1)其中TFP为全要素生产率,ZHENGFU为国内政府R&D投资,QIYE为国内的企业R&D投资额,FDI为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经过各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实际折算得到)。
3.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宏观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绝大多数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将改变OLS估计值的渐进分布结果,产生伪回归的问题。
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本文各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所有变量的检验全部采用带有常数项的方法。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见表2)。
4.模型拟合。
本文假设满足OLS条件,使用OLS对方程(1)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果:TFP=-37.85+4.18LnZHENGFUt+8.05LnQIYEt+9.42LnFDIt(0.065 3)(0.031 9)(0.000)(0.007 5)(2)由p值结果可以看出,除了常数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以外,各个回归系数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9.67%,F=1 302,DW=2.1,不存在自相关。
OLS回归结果表明,各项统计指标良好,但由于各个变量均为不平稳的,所以直接使用OLS估计的方程有可能导致谬误回归,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也就是对回归方程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检验,其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断定回归方程这种非稳定序列的线性组合存在协整关系,即回归结果比较可靠;若方程的残差序列非平稳,则回归方程可能缺少长期稳定性。
对式(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由SIC 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其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表明TFP与LNZHENGFU、LNQIYE、LNFDI间存在协整关系,原方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5.模型结果分析。
由(2)式分析,政府和企业R&D投入以及实际使用投资均对TFP产生正向的影响,其中实际使用外资对TFP 的贡献最大,FDI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FP平均提高9.42个单位。
关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抑制我国政府和企业投资,因而会影响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引进外资会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符合这部分学者的观点。
由于我国的进出口总额、FDI投资额以及我国在海外的投资额,均位居全球前列,这较大的促进了我国的TFP增长。
进口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直接提高了我国的TFP水平,较高技术含量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日益增大,是我国经济实力的结果,也是我国TFP提高的结果。
从长期来看,我国政府投入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科技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TFP的增长率将提高4.18个单位。
说明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投入推动效果明显,催化作用大,近年来在政府科技投入的推动和引导下,我国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得到整体提升。
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政府科技投入有效了填补了企业科技不足的空白。
对产业的扶植效果明显,培育作用大。
来自企业的R&D投入对TFP具有较高的溢出效应,并且高于政府科技投入。
说明在我国科技创新的产出中,企业投资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以及民营企业的崛起,更多的企业领导人重视到创新的作用,科技投入效率不断增强,有理由相信在当前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引导下,我国政府和企业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四、提高我国TFP的政策建议1.加大政府R&D投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和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有效的贯彻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增加科技投入,制定切实合理的政府科技投入方案,以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组织和引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扩大政府科技资金带动民间R&D投入的乘数效应,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要调整科技投入的方向和领域,瞄准学科前沿,择优支持。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薄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政府科技投入方向应更倾向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通过政策导向的作用,使其保持适当比例。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
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科技经费对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提高企业投资研发活动的回报率。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帮助企业增强技术基础和科研力量,拓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扶持重要产业的重大项目。
使企业有动力进行创新投入,进行产品的升级。
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完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体系,为企业营造通畅的科技创新通道。
总之政府科技投入不仅要在基础研究上起支撑作用,更要发挥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使科技投入和效果沿着国家总目标的方向发展。
2.注重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建设。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政府应建立人才开发长久有效的机制,多层次全方位的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成立人才开发基金的形式加大对科研人才开发的投入。
通过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设立专门机构,集中科技及各学科专家,负责科技战略和科技计划的制定以及各项科技法规制度的制定及完善。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培养、引进和使用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
正如有关学者建议,可以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资金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人才的科研活动提供充分资源条件,比如适时提高科技人员的基本待遇,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让其安心搞科研。
同时积极改进机构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民主决策与评价机制,优化绩效评价机制,改变过去以论文数量、项目经费、技术创收等为标准的考核与奖励,在遵循科学规律、尊重科技人员兴趣与选择的基础上,为科技人员多元化选择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精神,强化对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把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上日程,弘扬科学精神。
以法律的形式杜绝学术不端的现象。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成果的管理力度,加强专利保护制度的实施,在制度上明确产权的归属,保护政府、企业、大学等机构各自的合法利益,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人才激励的问题。
只有在遵循科学研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技创新人才的长久有效机制。
所以,政府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科技投人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从创新人力资源上保证我国技术创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迈进。
3.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把新技术,新理论与企业相结合,才能发挥科技创新的真正实效。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其创新的带动和渗透作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且由企业R&D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于对企业自身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