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图试题集与答案
A. 窦性心律不齐 B. 房性早搏 C. 室性早搏 D. 正常心电图 E. 窦房阻滞 8.男性,35 岁。既往有心肌炎病史,心电图诊断
A. 窦性心律不齐 B. 房性早搏 C. 室性早搏 D. 室性早搏二联 律 E. 窦房阻滞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A. 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B. 陈旧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伴前壁室壁瘤形成 C.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D.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E. 变异型心绞痛
7.下图的诊断是
A. 窦性心律不 D. 正常心电图
B. 房性早搏 E. 窦房阻滞
C. 室性早搏
8.男性,35 岁。既往有心肌炎病史,心电图诊断
9.患者,男,60 岁,有冠心病病史,ECG 如图所示,诊断是
A.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B. 完全性右束支传到阻滞 C. 陈旧性 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D. 正常心电图 10.患者,男,32 岁,因发作性心悸至门诊就诊,既往无心肌炎、 冠心病等病史,ECG 如图,诊断为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3.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电轴右偏 A. 左心室肥大 B. 右心室肥大 C. 左前分支阻滞 D. 左后分支 阻滞 E. 广泛心肌梗死
4.P-R 间期缩短见于 A. 房室传导阻滞 B. 房室交接处心律 C. 室内传导阻滞 D. 预 激综合征 E. 心室肥大
D. 坏死型 Q 波
E. 心律失常
C. 心肌损害 C. 单向曲线
9.心肌梗死近期(亚急性期),主要表现为
A. 缺血型 T 波
B. 巨大高耸 T 波
D. 坏死型 Q 波
E. 心律失常
C. ST 段弓背抬高
10.P 波数目较 QRS 波群数目多,见于
A. 室内传导阻滞
B. I 度房室传导阻滞
D.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E.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 P 波频率后于 QRS 波群频率
B. P 波与 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
C. QRS 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起搏点位置的高低 D. P-R 间期固定
2.二尖瓣型 P 波心电图的特点 A. P 波高而尖 C. P 波有明显切迹,双峰距≥0.04 秒
B. P 波增宽,时间>0.11 秒 D. P-R 间期>0.20 秒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4. 急性心肌梗死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一般不出现病理性 Q 波 A. 心肌梗死的直径>20~25mm B. 心肌梗死的厚度>5~7mm C. 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 D. 心肌梗死发生在下壁 E. 心肌梗死发生在基底部 5.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V1~V6 导联均有 Q 波 B. aVR 导联不应是 Q r 波 C. V1 导联不 应有 Rs 波,也不可能是 QS 波 D. V3 导联不应出现 Q 波 E. V3 导联可以出现 Q 波 6.女性,76 岁,原有冠心病史,因胸痛 3h 住院,ECG 如图所示,首 先应考虑
6.ST 段抬高超过正常范围,见于 A. 急性心包炎 B. 急性心肌梗死 E. 洋地黄作用曲线
C. 变异型心绞痛
D. 室壁膨胀瘤
7.下列哪些情况可出现继发性 ST-T 改变
A. 束支传导阻滞
B. 心肌缺血
D. 心室肥大
E. 预激综合征
8.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
A. 缺血型 T 波
B. 巨大高耸 T 波
A. 频发室性早搏
B. ST 段抬高
C. T 波异常高耸
D. 病理性 Q 波
E. QRS 波群低电压
4. 急性心肌梗死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一般不出现病理性 Q 波
A. 心肌梗死的直径>20~25mm
B. 心肌梗死的厚度>5~7mm
C. 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
D. 心肌梗死发生在下壁
E. 心肌梗死发生在基底部
B. 完全性右束支传到阻滞 D. 正常心电图
10.患者,男,32 岁,因发作性心悸至门诊就诊,既往无心肌炎、冠心病等病 史,ECG 如图,诊断为
A. 正常心电图 C.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B. 预激综合症 D.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二、多项选择题 1.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是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3.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电轴右偏 A. 左心室肥大 B. 右心室肥大 E. 广泛心肌梗死
C. 左前分支阻滞
D. 左后分支阻滞
4.P-R 间期缩短见于
A. 房室传导阻滞
B. 房室交接处心律
D. 预传导阻滞
5.低电压可见于 A. 正常人 B. 肺气肿
C. 心肌梗死 D.恶病质 E.心包积液
临床心电图试题集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动在心脏各部位传导速度不同 A. 浦肯野纤维最快、希氏束最快 C. 窦房结最快
B. 房室结最快 D. 心房肌、心室肌最快
2.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传导至房室结,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
A. 波
B. PR 段
C. QT 段
D. ST 段
3.ECG 对区别心肌梗死和变异型心绞痛最有诊断意义的改变是
临床心电图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E 5.D 6.A 7.B 8.D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 8.BC 9. AD
3. BDE 10.CDE
4.BD
5.ABCE
6.ABCD
7.ADE
三、名次解释 1.第二次投影——将额面心向量环的每一点依次再投影到各肢体导联轴上,可 记录出各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横面心向量环在各胸导联轴上的投影,可描记出各 胸导联的心电图,此即心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 2.下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坏死型 Q 波、损伤型 ST 段及缺血性 T 波)出现在Ⅱ、Ⅲ、aVF 导联的心肌梗死。 3.坏死型 Q 波——超过正常范围(Q 波时间≥0.04s、Q>R/4)的 Q 波,称为异 常Q波 或坏死型 Q 波。 4.成对出现的早搏——连续出现的两个早搏,称为成对出现的早搏; 5.三联律——每两个正常窦性心搏后出现一次早搏或每个正常窦性心搏后连续 出现两 个早搏,如此连续 3 次或 3 次以上者,称为三联律。
A. 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B. 陈旧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伴前 壁室壁瘤形成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C.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D. 急性下壁心肌梗 死,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E. 变异型心绞痛 7.下图的诊断是
模拟试题一(临床心电图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动在心脏各部位传导速度不同 A. 浦肯野纤维最快、希氏束最快 B. 房室结最快 C. 窦房结最 快 D. 心房肌、心室肌最快
2.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传导至房室结,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 A. Q 波 B. PR 段 C. QT 段 D. ST 段
3.ECG 对区别心肌梗死和变异型心绞痛最有诊断意义的改变是 A. 频发室性早搏 B. ST 段抬高 C. T 波异常高耸 D. 病理性 Q 波 E. QRS 波群低电压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ST 段已回到基线;陈旧期常只留下坏死型 Q 波改变。 3.答:房性早搏有 3 种表现,共同的表现是都有提早出现的心房激动波,且 P’ -R 间期≥0.12,只要满足此条,就可以诊断房性早搏。如果 P’波后面有正常 的 QRS 波群,为常见的房性早搏;如果 P,波后面无 QRS 波群,为房性早搏未下 传;如果 P’波后面有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 4.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的激动完全不能传人心室,而导致房室分 离,这种分离是完全的,心房率>心室率。室速时,偶尔心房激动可以传人心室 形成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因而房室分离是不完全的,由于产生机制是心室率 大于心房率,使窦房结激动不能传人心室所产生,故患者的心房率<心室率。 5.答: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 I 型、Ⅱ型和 2:1 型 3 种。P-R 间期逐渐延长, 直到一个 P 波后面没有 QRS 波群,如此周而复始,可诊断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工 型。有的 P 波后面有 QRS 波,有的 P 波后面没有 QRS 波,下传的 P 波的 P-R 间期 固定,可诊断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型。如果一个 P 波下传、一个 P 波未下传交 替发生,则可诊断为 2:1 型房室传导阻滞。
A. 窦性心律不齐 D. 室性早搏二联律
B. 房性早搏 E. 窦房阻滞
C. 室性早搏
9.患者,男,60 岁,有冠心病病史,ECG 如图所示,诊断是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A.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 陈旧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5.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V1~V6 导联均有 Q 波 C. V1 导联不应有 Rs 波,也不可能是 QS 波 E. V3 导联可以出现 Q 波
B. aVR 导联不应是 Q r 波 D. V3 导联不应出现 Q 波
6.女性,76 岁,原有冠心病史,因胸痛 3h 住院,ECG 如图所示,首先应考虑
临床医技试题集与参考答案(新版) /read.php?tid=1307
A. 正常心电图 B. 预激综合症 C.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D.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二、多项选择题 1.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是 A. P 波频率后于 QRS 波群频率 B. P 波与 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 C. QRS 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起搏点位置的高低 D. P-R 间期固定 2.二尖瓣型 P 波心电图的特点 A. P 波高而尖 B. P 波增宽,时间>0.11 秒 C. P 波有明显切迹, 双峰距≥0.04 秒 D. P-R 间期>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