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

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

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

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

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

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1999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26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验区。

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这26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

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索;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

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

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

(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

1999年3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年4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1999年7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年8月,民政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年10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

在各地实验区探索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2000年10月9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11月9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宣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1年7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热潮。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

2001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

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

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

2002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27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148个区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

同时,各地在总结示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2002年,在示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2002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

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

通过调研,民政部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

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

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服务。

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的经验。

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社区直接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

三是加强工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

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

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991年《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4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

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整,社区居委会由10万个减至现在8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

截至2002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万个,比上年减少了7.6%;居民小组124.4万个,比上年减少1.5万个;居委会成员39.7万人,比上年减少6.7万人。

●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

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社区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

各地充分利用媒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

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项制度。

通过积极培育社区组织,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协调好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关系,建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转。

通过积极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居委会干部结构优化、队伍精干、素质明显提高,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向制度化、经常化健康方向。

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建设的活力,加快网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步伐,形成社区福利服务、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社区建设的展望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包括:社区凝聚力不够;社区关系不顺;服务部门缺乏合力;服务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功能有待完善;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社区工作不实,少数地方流于形式,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