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分离技术(3)萃取技术1

食品分离技术(3)萃取技术1

疏水性 共价键化合物 弱极性或非极性
35
萃取百分率
E
溶质溶 在质 有的 机总 相量 中的量
mo mo mw
coVo coVo cwVw
co
co cw cw Vw
Vo
D DR
其中
R
Vw Vo
称为相比
当 R = 1 时,
E
D D 1
D
1 10 100 1000
E % 50 91 99 99.9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所关注的是被萃物分配在两 相中的实际总浓度各为多少,而不是它们的具体存 在的型体。
分配比
D CA(有机 ) C(A 水)
即,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萃取平衡时,被萃物 质在有机相和在水相的总浓度之比。
9
分配系数和分配比的比较
●概念不同,关注的对象有差别 ●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KD表示在特定的平衡条件下,被萃物在两相中的 有效浓度(即分子形式一样)的比值;而D表示实际 平衡条件下被萃物在两相中总浓度(即不管分子以 什么形式存在)的比值。分配比随着萃取条件变化 而改变。
丁酯逆流萃取
萃取液
乳酸沉淀
分解转碱
红霉素乳酸盐 调 pH9.8, 溶于丙酮 红霉素碱
加水
红霉素碱成品
结晶
18
2. 温度T
◆ T↑,分子扩散速度↑,故萃取速度↑ ◆ T影响分配系数
例:pen ― T↑ 水中的溶解度↑ ∴ 萃取时 T↓使K↑;反萃时 T↑使K反↑ 红霉素、螺旋霉素― T↑ 水中的溶解度↓ ∴ 萃取时 T ↑使K ↑ ;反萃时 T ↓使K反↓
16
举例:
青霉素 ( pK2.75 ) 工业钾盐 :
预处理及过滤
发酵液
滤洗液
萃取
调 pH2.02.5 1/3 v/v
丁酯逆流萃取
萃取液
NaCl 盐析脱水
活性炭脱色
丁酯逆共流萃沸取蒸馏结晶
结晶液
pen-k 成品
17
红霉素( pK9.4 ) :
预处理和过滤
发酵液
滤液
萃取
调 pH9.810.2, 1/4V/V
37
萃取剂的分类
单组分萃取剂
①中性萃取剂,如醇、酮、醚、酯、醛及烃类。它们 能够直接溶解被萃组分或先与被萃组分生成溶剂络 合物 。
②酸性萃取剂,如羧酸、酸性磷酸酯等。
③碱性萃取剂,主要用叔胺和季铵盐。前者与料液中 的游离酸结合而实现萃取,后者以自身的阴离子换 取料液中的阴离子而萃取。
多组分萃取剂
由萃取反应剂、稀释剂、调节剂复配而成。
第二章
萃取技术
1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萃取原理 萃取分类 主要萃取技术与设备
2
装置图
3
一、基本概念
萃取是利用在两个不相混溶的相中各组分溶解度 的不同,从而增浓和提取分离目标产物的过程。
提取、萃取、抽提英文都是 Extraction
习惯上,提取多指分离纯化前期,被提取物从破 碎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过程;而抽提则贯穿在分 离纯化整个过程中。
45
5、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顶塞,再将活塞缓缓旋开, 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至接受瓶:
(1)若萃取剂的比重小于被萃取液的比重,下层液体尽可 能放干净,有时两相间可能出现一些絮状物,也应同时放 去;然后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三角瓶中,切 不可从活塞放出,以免被残留的被萃取液污染。再将下层 液体到回分液漏斗中,再用新的萃取剂萃取,重复上述操 作,萃取次数一般为3—5次。
◆ T影响两溶剂的互溶度影响 一般生化物质的萃取在室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
19
3. 离子强度(盐析):
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铵,作用: 生化物质在水中溶解度↓; 两相比重差↑ 两相互溶度↓
20
三、 萃取分类
从萃取机理角度分: (1)物理萃取:利用溶剂对需分离组分有较
高的溶解能力,分离过程纯属物理过程。
38
一般水溶性较小的物质可用石油醚萃取。 水溶性大的物质可用苯或乙醚; 水溶性极大的物质可用乙酸乙酯。
39
液-固萃取
索氏 (Soxhlet) 萃取器
★ 萃取剂流向: Gas: C → D → E (g→l) Liq.: A → S(ex.) → B →C ★ 新鲜溶剂循环萃取 ★ “静态”萃取
什么样的溶质不适合采 用索氏萃取器?
32
(1)有机溶剂萃取
以有机溶剂为萃取剂的萃取。
常作为萃取剂的有机溶剂有: 在水中溶解度大的:甲醇、乙醇、乙腈、丙酮 微溶于水的: 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 不溶于水的: 氯仿、石油醚
33
} 溶质A 料液 稀释剂B
萃取液S+A(B)
溶剂S
萃余液B+A(s)
34
萃取分离的依据
物质
亲水性 离子型化合物 极性 相互转换
25
多级错流萃取示意图



重相入
轻相入
料 液 入 第一级 口
轻相出
第二级
轻相出
第三级 萃余液出口
轻相出 重相出
26
手工洗衣服为例 打完肥皂、揉搓后,如何将肥皂沫去除呢?
经验表明:每盆水揉搓的时间越长(即萃取越 接近平衡),拧得越干(即萃取与萃余相相分 离越彻底),所用漂洗次数越少(即错流级数 越少)。
49
(2)反萃取
萃取:一般是指用有机溶剂将水中的某些物质提取到 有机溶剂中的过程。
反萃取:就是其逆过程,即用水(或其他极性大的溶 剂)将在有机溶剂中的某些物质萃取到水中,所以反 萃取剂主要是水(或其他极性大的溶剂),要与有机溶 剂互不相溶,与被萃取的物质不反应.对应的反萃取 物应该是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
分配系数Kd:
Kd
A(有机 ) A(水)
6
7
分配系数:k = y/x y=kx
Y 平衡时溶质在轻相中的溶解度; X 平衡时溶质在重相中的溶解度。
分配定律的适用条件 稀溶液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溶度没有影响 分子类型相同,不发生缔合或解离
8
例 含有I-的I2溶液在H2O//CCl4的分配,水溶液不 仅有I2 ,还有I3-,这时分配系数并不是一个常数。
于44.7,而在pH5.5时,红霉素在水相与乙酸戊酯间的分配 系数等于14.4。 (3)温度 (4)盐析 (5)带溶剂
带溶剂是指这样一种物质,能和被萃取物质形成复合物而 易溶于溶媒中,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容易分解
例如:链霉素在中性下能与二异辛基磷酸酯结合,从而 从水相萃取到三氯乙烷中,然后在酸性下再萃取到水相
28
多级逆流萃取图
L1
L2
S
L3
混 分混 分混 分 合 离合 离合 离 器 器器 器器 器
F
第一级
第二级
R3 第三级
29
30
青霉素的多级逆流萃取
第一级
第二级
含青霉素乙酸戊酯
第三级
青霉素滤液 在三级逆流萃取装置中用乙酸戊酯从澄清的发酵液中分离青霉素
废液 乙酸戊脂
31
从萃取剂角度分:
(1)有机溶剂萃取; (2)反萃取; (3)液膜萃取; (4)双水相萃取; (5)反胶团萃取; (6)超临界萃取。
10
分配比随着萃取条件变化而改变。因而改变萃 取条件,可使分配比按照所需的方向改变,从而使 萃取分离更加完全。
分配比可以衡量被萃物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有 机相的难易程度,但它不能直接表示出被萃物有 多少量已被萃取出来。
②分离系数: A/B = DA / DB “表示两种分离组分分离的可能性和效果”
问题: DA 和DB相差不太大,如何处理?
R 可近似地反映溶质浓缩的效率
100
D
1.0
增大萃取率
减小相比
0.01
增加萃取次数 √ 0
50
100
E% 36
萃取剂的基本要求
①选择性系数要大,可使萃取分离操作简便,容易 得到纯度高的萃取产品; 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即萃取容量高),操作用量就 少; ③与原溶剂的互溶度要小(即分离效果好),萃取剂在 萃余液中的损失较少; ④粘度要小,界面张力适度,对料液有较大的密度 差,以方便操作; ⑤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性,挥发度低,不易燃烧; ⑥价廉易得,容易回收。
4
一般而言,待处理溶液中被萃取的物质称为溶质; 其他部分称为原溶剂;加入的第三组分称为萃取 剂。 当萃取剂加入到料液中混合静置后分成两个液相: 以萃取剂为主(含溶质)的相称为萃取相;另一 相以原溶剂为主,称为萃余相。
萃取操作示意图 5
分配系数
物质在两相中的分布服从分配定律,即:在一 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A在有机相与水相中分 配达到平衡时,其浓度比为一常数,通常称为
11
二、 萃取原理
溶解度不同 溶质
溶剂
溶质 分子间作用力
溶剂
12
溶解度的判定方法
已知物 查阅有关资料手册
未知物 根据物质溶解的一般规律作预实验
相似相溶
分子结构相似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相似
13
物质的亲水 性和疏水性
非极性基团
极性基团
无机盐类溶于水,发生离解形成水合离子,它们 易溶于水中,难溶于有机溶剂,物质的这种性质称为 亲水性。离子化合物,极性化合物是亲水性物质。
23
单级萃取:只包括一个混合器和一个分离器
F 料液
S
萃 取 器
萃取剂



离 萃取相L 器

单级萃取流程示意图
萃余相R
产物
24
错流萃取
料液经萃取后,萃余液再与新鲜萃取剂接触,再 进行萃取。 第一级的萃余液进入第二级作为料液,并加入新 鲜萃取剂进行萃取;第二级的萃余液再作为第三 级的料液,以此类推。 此法特点在于每级中都加溶剂,故溶剂消耗量大, 而得到的萃取剂平均浓度较稀,但萃取较完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