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真菌病感染的病原菌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肺结核患者不同的病例资料和治疗方案,对肺结核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规律做出总结,提高治愈率。
方法:选取肺结核患者100例,平均年龄为42.3岁,临床诊断分型,并全程观测真菌感染情况,对真菌感染阴性患者采用普通化疗方案治疗,对真菌合并肺结核患者加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酮康唑等,疗程为1-3个月。
结果:真菌感染阴性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真菌合并患者,差异统计学显著。
结论:对于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可以影响其病程发展,其引发原因多为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紊乱所致,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以提高其治愈率,临场值得推广。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94-02
肺结核由分支杆菌又叫结核杆菌引发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
患病后结核病菌会感染、破坏肺部和淋巴系统,也有可能感染脑、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肺结核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造成合并真菌感染和二重感染,在很多临床病例中都存在着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滥用的现象,所以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就很重要 [1,2]。
本研究选取肺结核感染患者10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规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100例肺结核患者,男女不限,年龄在30-85之间,平均4
2.3,其症状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肺结核的诊断标准。
病程为1月至20年之久,其中初治性肺结核20例,占19.3%,复治性肺结核80例,占80.7%;其中合并肺心病3例。
1.2临床症状:100例患者均有盗汗、咳嗽、消瘦等症状,其痰液为灰白色的40例,白色泡沫状30例,黄色浓痰18例,咳血痰10例,豆腐渣样痰2例;发热的病患有83人,体温在37.9-41℃;呼吸短促的77例,胸背疼痛的为71例。
1.3肺部x光片资料:100为患者中肺部x光片呈现为模糊斑片状的为41例,肺部纹理粗乱或呈垂柳状的20例,呈栗粒状或点片阴影的为18例,团块状或棉絮状的为10例,结节状球形的为1例,胸腔积液6例,肺部透光区空洞的4例。
1.4肺结核分型:病患肺结核浸润型(ⅲ型)共50例,其中初治17例,复治33例;慢纤洞型(ⅳ)23例,均为复治型;血源扩散型(ⅱ)10例,初治2例,复治8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ⅴ)17例,初治4例,复治13例。
1.5真菌检出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痰和胸水培养,送检图片需找到同一种真菌丝才可最终确诊,每种标本要至少送检3次以上。
取痰方法具体为:受试者清晨漱口后(用双氧水),深咳出肺部中痰,如果无法咳出需要使用支纤镜取痰(20例)。
对所有样本进行培养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做出最终的诊断。
1.6真菌感染前激素、抗生素的使用:100名患者在真菌感染前,曾使用激素治疗的占74例,时间为6-55天,平均为33.2天。
所有患者均使用了抗生素,主要种类为: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氧氟沙星、舒他西林等。
使用单种抗生素的为32例,二联抗生素的为60例,三联的为8例,用药时间为8-58天,平均21.6天。
1.7治疗方案:治疗采用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方案联合抗结核,治疗顺序为强化期四联(前2月),巩固期二联(后4个月),有些复治性患者有过使用以上方案治疗的经历,疗效不明显,可以改用利福喷汀、氧氟沙星、s-链霉素等方案抗结核,对于没有经历正规治疗的患者可按照氧氟沙星的方案治疗。
对呼吸困难的患者要及时给予输氧,如果胸腔有大量积液的要实施胸腔抽液,对于ⅱ、ⅴ型患者加用强地松或地塞米松治疗。
凡确诊合并肺部真菌感染者,都采用抗真菌治疗,还要根据药物过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
100例中使用酮康唑(口服,0.3,2次、天)21例,氟康唑(静脉滴注,0.2,首剂加倍,2次、天)75例、伊曲康唑(口服,0.2,1次、天)4例,疗程持续1个月至3个月,如有使用激素要及时停用。
1.8统计方法:使用spss1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痰培养证实,100例患者中75名均检测出了真菌感染,25例
真菌检测为阴性,其中真菌感染的主要类型依次为白色念珠菌 80例(80.0%),热带念珠菌4例(4%),曲霉菌7例(7%),酵母菌9例(9%)。
并且有42例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确认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为19天,见附表1。
附表1痰培养普通细菌结果细菌类型%细菌类型%肺炎克雷伯菌31.2肺炎球菌7.3臭鼻克雷伯菌2.5表皮葡萄球菌1.2大肠埃希菌3.2铜绿假单胞菌4.325例真菌阴性患者全部治愈,75例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有60例治愈,治愈者复查痰培养真菌生长为阴性,13例有明显改善,复查痰培养真菌数量比治疗前减少。
2例死亡,1例死于大咳血,1例死于心力衰竭。
2例患者均超过65岁,结果显示真菌检测呈阴性的患者治愈率高于真菌合并患者,差异统计学显著(p<0.05),见附表2。
3讨论
100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免疫功能偏低,且大部分有激素使用史,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其机体的免疫机能。
很多患者还使用了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很容易导致菌群失调。
并且这些患者多为复合型肺结核患者,因为复合型肺结核难以根治,所以容易导致患者盗汗、长期发热、消瘦,使得病情反复发作感染,敏感菌受抑制,真菌大量生长。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其肺部x光片呈现多样化,需要及时配合痰培养、痰图片观察真菌的生长变化,才能尽快确诊。
对于使用抗感染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患x光片显示病灶处仍无吸收好转,肺内病灶出现扩散
甚至云絮状的情况,应该预料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3,4]。
此时不要盲目更换所用抗生素,要配合真菌治疗。
使用常规化疗方法治疗的同时使用氟康唑、酮康唑抗真菌药物可以静脉滴注或者口服治疗,疗程一般为1-3个月,对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以加用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配合治疗。
本研究显示对于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阴性者的治愈率
远高于真菌感染合并的患者,从此可以看出真菌感染对最终治愈率的影响。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其中氟康唑抗菌谱广泛、毒性较低、且半衰期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于90%,主要用于灭杀念珠菌活性,在痰液和血浆浓度相近的情况下,更适合治疗肺部真菌感染。
对与真菌感染阴性的患者也要进行早期预防,在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或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大量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有肺部细菌感染的患者也要尽量采用窄谱抗生素,对于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史的患者,要随时观测真菌感染的可能,一旦发现及时给予抗真菌感染治疗。
对于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同时注意调节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及早给予抗真菌治疗,就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丹.肺结核合并真菌病感染病原菌检验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
[2]刘四梅.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94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
床研究,2003,20(12)
[3]申红.肺结核合并全身性真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
[4]尹钰梅.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48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