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1.经世致用之学(填空、选择P3)4.中国无政府主义(填空、选择P130)6.三民主义(填空、选择P225)2.《资政新篇》(名词、简答P36)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
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思想文化上主张破除陈规陋习,开办学校、医院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输入。
《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但由于缺少施行的多种条件而没有能够实行。
5.“联省自治”思潮(名词P214)“联省自治”思潮是2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中国国内的一些地方军阀和以胡适、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了“省自治”、“联省自治”的主张。
其基本内容是:首先实行省自治,由各省自定宪法并依省宪法组织省政府,然后由各自治省选派代表,组成联省会议,制定莲省宪法以使中国成为统一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它曾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后,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7.科玄论战(名词P179)1923年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展开了“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亦称“人生观论战”。
玄学派公开否认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宣扬“自由意志”;科学派认为人生观离不开科学。
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是由科学还是玄学来解决人生观问题。
科玄论战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是唯心主义阵营中的一场混战。
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参加争论,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剖析了这场论战的实质,澄清了思想界的混乱局面,宣传了科学的人生观理论。
10.新文化运动(名词P164)1915年9月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运动。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提倡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1.东方文化派(名词P180)五四以后以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为代表的一批封建文化的鼓吹者。
在“保卫东方文化”的借口下,用腐朽的封建文化,反对西方文明,反对马克思主义。
在科玄论战中,东方文化派公开否认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宣扬“自由意志”。
东方文化派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保存中华文明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否定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显然不符合当时变革中国社会的需要,成为旧文化的卫道者。
12.“好政府”主义(名词P221)20世纪20年代由胡适、蔡元培等人提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
胡适等人认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唯一途径是唤起好人的奋斗精神,由好人组成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有计划的好人政府”。
1920年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以王宠惠为内阁总理的“好人政府”正式粉墨登场,但由于直系军阀曹锟一派的排挤,“好人政府”于11月25日宣布解散。
“好人政府”的垮台,宣告了胡适等人的“好政府”主义的失败,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13.国家主义派(名词P208)又称为“醒狮派”。
是20年代由曾琦、李璜、余家菊等一些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和政客组成的一个政治派别。
1923年12月在巴黎成立“中国青年党,标志着国家主义派的正式形成。
国家主义派”鼓吹“国家至上”、“全民革命”,反对阶级斗争,以“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为口号,进行反苏反共活动。
1926年后逐渐土崩瓦解。
14.戴季陶主义(名词P23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理论。
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以孙中山思想理论权威自诩,到处讲演,发表著述,逐渐形成了“戴季陶主义”。
戴季陶主义打着恢复“纯三民主义”的幌子下,鼓吹封建道统说,阉割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反对国共合作。
戴季陶主义从一开始即受到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有力批驳,成为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的舆论工具和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理论依据。
15.第三党(名词P24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共两党之间逐渐形成的一个代表小资产阶级的政治集团。
主要由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和以谭平山为代表的从中共脱离出来的原共产党人。
他们既反对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也反对中共的革命主张,企图走与国民党、共产党不同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党虽然没有力量上台执政,但它在政治生活中有时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政策的制定和政治进程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16.工农武装割据(名词P296)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红色政权的理论。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基本阵地,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巩固并扩大革命根据地,以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8.中国社会史论战(名词、简答P27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着中国社会史问题展开的一场论争。
主要派别有: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派,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王礼锡、胡秋原为代表的中间派等。
社会史论争争论的主要问题有:(1)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郭沫若论证西周时奴隶社会,吕振羽、翦伯赞认为殷代是奴隶制。
托派级中间派则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过奴隶社会。
(2)秦以后至鸦片战争前的社会性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认为秦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新生命派认为中国封建制已在春秋时期瓦解,中国此时期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历史循环论者王伯平认为,封建制度在西周崩溃后到元代又“一度复归”。
(3)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陶希圣、王礼锡认为其原因是士大夫阶级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桎梏”作用,农民暴动、蛮族入侵、中国地理条件等因素则起到了限制作用。
邓拓则认为由于受到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加上封建主的封疆割据所限制,帝国主义入侵并非是主要因素。
9.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名词、简答P281)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展开的一场论争。
论战主要是在中国经济派和中国农村派之间展开的。
两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是:(1)依据什么标准判断判断社会性质?中国经济派认为社会性质主要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中国农村派则认为决定社会性质的直接因素不是生产技术而是生产关系。
(2)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
中国经济派认为帝国主义促使中国农村步入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问题已经取代土地问题成为中心问题;中国农村派则认为土地问题仍然是中心问题,资本主义因素是微不足道的。
(3)关于中国农村出路问题。
中国经济派否认农村有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中国农村派则明确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枢是土地革命。
以上论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颇具规模的国情探讨。
论战最大成果是,在理论上比较充分地阐明了中国现阶段“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这个概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基础,培育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科学工作者。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论。
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此后又论及中国社会史问题和中国农村性质问题。
这场争论进行了3次,历史上简称“三次中国社会性质论战”】3.康有为维新思想(简答P73)(1)维新变法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一)君主立宪乃强国之制。
主张学习俄、日,行宪法,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二)发展工商业乃“立国之本”。
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之进行经济竞争,大力发展工商业。
(三)废科举,倡新学。
通过废除科举,广泛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富民强国的理想。
(2)思想渊源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及其理论既有明显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色彩,但也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理论。
康有为深受今文经学派的“通经致用”、“微言大义”的启示,以“托古改制”为旗帜,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重新解释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论。
(3)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揭露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二)初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三)精心描绘未来大同社会的美妙蓝图。
17.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成熟的历史意义。
(简答、论述P285)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第二,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发展阶段,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半殖民地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三,正确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经济纲领:没收属于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文化纲领:发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知道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五,强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新民主主义理论成熟的历史意义: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近百年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②论证了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③阐明了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的根本途径;④科学地分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前途和转变,正确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纲领;⑤极大地极高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⑥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