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花一叶一世界_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临摹感悟

一花一叶一世界_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临摹感悟

学术论坛·美术学一花一叶一世界——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临摹感悟【内容摘要】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而宋代工笔花鸟小品更是精品。

它有明显的简洁、精致和厚重的特征,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范本。

文章对宋代工笔花鸟小品进行介绍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临摹使学生知道学习传统的深度决定了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

临摹不仅仅是章法和笔墨技巧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领悟前人的审美意趣、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情感,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临摹 读画 构图 造型 赋色 意境◆ 辛晔宋代工笔花鸟小品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题材广泛。

流传至今的传世精品有禽鸟、昆虫、蔬果、花卉、水族、走兽、花篮博古、折枝花卉、山涧水口及融入景观。

在这些珍贵的画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创作理念。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是把精妙的技巧、绚丽的色彩、严谨的造型融为一体,再现了大千世界的奇花珍禽,传达了百汇众木的形、神、理、趣。

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笔一画夺造化,一花一叶一世界”,更是表现了画家丰富的情感和自我的灵性,是一种心性的自然流淌。

宋代工笔花鸟画讲究寓意抒情,一幅幅蕴藉清新、宁静雅致的作品已经生动地把花鸟与人、大自然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已经不是再现的自然美,而是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情绪从而表现出单纯、简洁、虚构真实的美。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不但影响了元明清的花鸟画,更影响了近代的工笔花鸟画。

现代的美术学院花鸟教学中,临摹宋代花鸟小品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同时,临摹又是一个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学习传统的好方法。

临摹不仅仅是章法和笔墨技巧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领悟前人的审美意趣、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

一、态度严谨、认真读画纵观宋代的工笔花鸟小品,小小的册页或纨扇居多,且有不少的佚名的精品传世。

如《出水芙蓉图》《白头丛竹图》《茶花蝴蝶图》《野蔬草虫图》《山花墨兔图》等,所绘或为禁苑所有,或写汀野所见,各尽其态,各表其情。

精工细笔中,体现其赋色的鲜丽与淡雅。

构成了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五彩缤纷的局面,也充分体现了宋代工笔花鸟小品艺术的新典范。

凡是临摹过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人都会知道,透过那一张张经过历史洗礼和时间沉淀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作品就是画家们用画笔在叙述着生命和情感。

所以不同的人同时去临摹同一张宋画会画出不同的感觉;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去临摹同一张宋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对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一样的,便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就如“画由心生”一般,由此可见读画的重要性了。

在临摹宋画之前,不能凭着一时的冲动与激情盲目地去临摹;那样的临摹起不到任何学习传统的作用。

在选好一张自己所喜欢的宋画时,要仔细分析画面的意境、构图、空白关系、虚实关系、主次关系以及用线、用墨、用色等多方因素。

只有认真读画,尽力去理解画家当时作画的心态和情感,这样才能与画建立起一定的感情。

只有读懂了画,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的临摹才会起到学习传统的作用。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有效手段。

在读画时,要用严谨的态度仔细去分析画面,这种分析不能是对一张宋画单独的分析,而是要和其他的宋画进行纵横的比较。

例如《出水芙蓉图》和《白头丛竹图》这两幅宋代工笔花鸟小品都是折枝式经营,同为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中的精品,所表现的意境也都比较宏阔深远。

但二者由于构图、表现手法的不同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看到这两幅画,我们第一直觉就应感觉出它们是不同风格的画作,《出水芙蓉图》是以色为主的;而《白头丛竹图》则是以线为主的。

至少这样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写生和创作中就明白,国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谓的面面俱到只会让画面杂乱无章。

画面一定是要有主次、节奏、虚实的区分,这样的画面才会灵动。

以《出水芙蓉图》为例,画家用细腻的笔调把荷花清纯高洁的品格表现得入木三分,是我国古代花鸟画中少有的精品。

作者采用俯视特写的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

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中的精品。

画面描绘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衬托一老一嫩两片绿叶,叶下3枝短短的荷梗。

其余既未题诗,也不加任何背景的渲染。

从内容上来讲画面里的东西少到不能再少,但给人的感觉,则犹如长势正旺的大片荷塘,只见其丰盈茂盛、欣欣向荣。

其容量远远超过了画面实际所表现的这点东西,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其有限而见其无限。

《出水芙蓉图》虽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但这幅画却是极具现代美感的。

画面充斥着张力,而这种扩张力是一种内涵的力量,只能细细品味。

图中以荷花为主体,荷花的整个外形是一个大大的椭圆,和后面的方形的荷叶形成了圆和方的对比;荷花的花瓣在处理上又主次分明,荷花自身的前后层次和空间感就拉开了,更有利于营造画面空灵的意境。

画面的点线面关系也被荷花、荷叶、荷花梗以及莲蓬的分布有机地表现出来。

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除了荷花和荷叶这些正形,画面的空白也就是画面负形的空白也是大小错落、变化丰富。

3枝短短的荷花梗采用主副破的关系把荷花支撑起来。

在用线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线若隐若现,虚实变化生动;把荷花的高洁神秘气质表现无遗。

画面的色彩采用红绿对比,但由于荷花和荷叶所占面积不一样,另外红色和绿色的对比度和色相的纯度的减弱,使得我们所看美术学1192012 · 12到的这种红绿对比没有丝毫的俗气,让人感觉到一种清雅、富贵和高洁。

就连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

莲瓣的红色在每一个分组都会有色彩冷暖细微的差别,甚至每一个莲花瓣在处理上也虚实相生,把这种无限的变化融入统一中。

画家把娇嫩柔美的荷花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

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处理,微妙之处,这样的画面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我们从《出水芙蓉图》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

通过画面的布局、造型、设色更多地看到画家主观上对画面的处理。

在这里所表现的美不再是自然再现的美,而是画家精心设计融入画家主观情感的虚构的一种真实的美,这种美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把荷花端庄大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

《白头丛竹图》在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中用线和构图上都堪称精品。

画面通过描绘小竹数杆,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布满画面。

两只漂亮的白头翁栖于枝头,姿态各异。

其中一只低头俯视梳理羽毛,一只眺望前方。

两只白头翁,先用淡彩层层晕染,再以尖毫细笔绘出绒羽,刻画准确,富有毛绒的质感。

通过不同的线,不仅刻画出丰满可爱的白头翁形象,又与挺劲的竹枝、竹叶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画中竹叶用中锋细笔勾边,用淡赭和汁绿渍染叶尖和叶面;竹竿用双钩填彩法,笔墨缜密严谨,色调沉着。

画家用疏密关系表达绘画的主题,用墨色的深浅表达前后关系。

整幅作品墨色简洁,格调深邃、大气、悠远,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浓郁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心境空灵、通透而豁达。

工笔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影响着人们的志趣、情操。

这幅《白头丛竹图》在构图中是很讲究的,画面的竹竿、竹叶和鸟的安排、组织是极其自然而舒服的。

而且画面的空白处也是彼此不一样的,有着丰富的变化。

曾经有人做过尝试把这幅小小的团扇放大之后,画面的构图还是很舒服的。

这样的处理不仅符合“情理”也符合“画理”,更是使画面寂寥中喷薄无限生机,简约内蕴藉丰富内涵,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发人深思,使人深受鼓舞。

二、以“意”造型、 以“意”赋彩古人作画,造型、构图、色彩、技法等均以“六法”为准则,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也不例外。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我们临摹并不是单独对这些技法的学习,更要学习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面里所呈现出来的把线和造型形态完美的结合。

这里的造型和用线都是写实或夸张随势而组合的线条结构,遵循了“尚意”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了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美感。

宋画里的线不光是轮廓线、边缘线,而是画家根据对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寻找出线的构成形式。

只有这样意象的线条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才能把线组织成品位高雅、有情感的形式。

线条组合的美感在于形式,线条自身的美感在于毛笔在纸上运行的力度、速度,体现了画家的再造能力。

如果仔细观察过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会发现,画面里的线只要在连接关系,线的粗细,起、承、转、折,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上有一点点变化,画面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临摹宋代工笔花鸟小品要不断提高对线的审美意识,不能一味地追求工细,而忽略了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

一幅好的工笔花鸟画不仅仅是让人只看到技法、技术的精熟,而是让技法和技术藏于画内,让人欣赏到的应该是透过画面流露出来的美。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赋彩是很有现代意识的。

它不是简单的三矾九染,通过这些染色,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绘画意识和审美意识。

在染色的阶段,怎么染?染到什么程度?染色要染得均匀不露痕迹。

如何在染色时突破线的制约,自由自在,能更好地表现心中的情调,使画面变得灵动才是最为重要的。

例如《海棠蛱蝶图》是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中表现画面静中有动的一幅非常好的作品,画面的右上角的蝴蝶单独看它会觉得它装饰性强、有点板,但是这只蝴蝶和风吹动的海棠花形成静和动的对比。

这样画面整体看起来就非常灵动有生机。

另外这张画的染色也是极为讲究的。

画面的颜色虽然很简单,只有绿色、白色和红色。

但就是这些单纯的颜色把画面装点得高雅而厚重。

表现叶子的绿色不是一种绿色,它在每一片叶子之间都会有细微的冷暖和纯度的差别;画面中的表现花头的红色,也是彼此呼应,形成了几何形体,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花的体积、空间关系和层次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抛开这些具象的形,单独看这些绿色、红色和白色,它们每一种颜色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抽象的势。

所有画面的赋彩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要为画面的意境服务。

三、气韵生动、意境悠远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先民那样,对“花鸟”的赞誉以及在表现形式上有如此深切的热爱和丰富的表达。

这并非是一种满足表象的比拟,而是深入到民族艺术的审美核心之中。

宋代工笔花鸟画家将“花鸟”视为与人一样的生物,从而把握其内涵生命力和灵性。

也只有如此才能把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做到“气韵生动”、更好地表达画面的意境。

在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中,我们看到画家既强调客观真实又注重主观创造,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概括,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成分。

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在宋代工笔花鸟小品中没有相互排斥,而是有机地结合成为一种审美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