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操作性。
作为一名高
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培养我国新一
代化学人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一、培养正确、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高中化学实验当中,常常会出现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例如有时候产生的沉
淀量较少或是实验产生的气体不够多,难以察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反应过快,
在学生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现象都已经过了,不容易察觉到。
这些情况下都要
求我们的学生要有很细致的观察力。
有的实验往往不能一次就做成功,需要反复
进行好几次,才能够观察到化学反应的发生;或者是因为一些很微小的步骤没有
注意到,就搞错了,导致最终实验无法正常完成,需要重新开始做。
这一系列的
状况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有很大的毅力,不害怕麻烦和实验过程
中遇到的困难。
还有一些实验的结果和书上所陈述的结论不太一致,这时候就要
求我们的学生要抱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做实验记录或者是完成
实验报告的时候都要以自己做的实验为准,不能一味地迷信书上所说的。
高中化
学实验就是要培养起学生对于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变被动为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才是实验的主体这
一事实。
虽然说现在大多数高中的化学教材中都是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但我们还
是要将眼界放得开阔一点,不能按部就班地将眼光局限于这些验证性实验,我们
应该积极地去将这些验证性的实验转变成探究型实验。
也就是说,不要一味地只
是老师说、老师做,学生听、学生看,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去搜集一些
相关课题的资料,再根据这些资料制定自己的计划,交与老师改进后再由自己
(较复杂的一些实验可划分出实验小组)来付诸实际。
当然,由于每个同学设定的实验计划不同,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这时老师就应该将不同的结果当成新的课题来让同学们进一步去探究。
这样通过
一系列连贯性较强的探究性实验来进行教学,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学生们对
新知识的探索意识。
待渐渐地养成了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之后,就能有效地在知
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延伸,达到比较完美的教学成效。
三、回归实验本质,精心设计实验
开展化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这是实验的本质所在。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不能
一味地按照高考大纲进行实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根本,在实验之前精心备置各种实验教学课件,精
心设计每一堂化学实验课,在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应以真实实验操作为主,
才能更好地体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从根本上确保化学实验教学的
质量。
四、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演示
高中化学老师在对新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实验的辅助。
也
就是说,在讲解新的知识点的同时,需要一边讲解、一边做实验对学生进行演示,因为只有这样对某物质做相关的实验,才能检验它的性质及特点与书本上的知识
是否相符。
一般情况下,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需要先对此次实验的实验原理以及需要准备的条件讲清楚,最重要的还有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等学生们观察到化学实验需要验证的现象以后,我们的化学老师再启发同学们对刚才所观察到的那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引导他们试着去解释,以得出正确的最后结论。
像这样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对新知识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记忆并理解新的知识点。
五、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现象不太明显的化学实验往往就由老师加以陈述,然后就不了了之。
其实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多媒体的教具有效利用起来。
比如,利用投影仪来对实验起到一个放大的作用,将实验现象的效果放大,方便学生观察。
另外,在描述那些微观粒子(原子、离子、分子等)的运动变化状态时,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不能像做实验那样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变化。
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让学生可以有比较形象的概念,这样对知识点的掌握很有帮助。
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验操作性,它的很多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来引入的,并且最后也是由实验来验证,可见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认清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理念下改革化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建军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2]张娟鲍正荣黄治香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0)。
[3]袁幸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