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文化
-----叶建亮
大学
摘要:“茶”一个对世界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字。
它是世界上被饮用最多的饮品。
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寻常百姓家到政府机关部门。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无不有着茶文化的印记。
本文将以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中国的茶文化。
关键词:起源;发展;茶艺;品饮
茶的起源:关于茶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多数人认为茶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 5 年-一公元前 221 年)的著作。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里,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和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知道,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
茶的发展和普:及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并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
陆羽的《茶经》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
特别对饼茶的制作技术和加工,总结提出
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关于茶的煎用,陆羽认为要得茶中“三味”,达到“极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难”,即采造、鉴别、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饮用九项选择。
且规定了具体要求。
当时陆羽还曾被招进宫,为皇帝煎茶,得到赞赏,于是茶道大兴。
但起初的茶都是茶饼装,喝茶要煮,即所谓的“煮茶”。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
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
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盐、末、橘子皮等调味料。
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
这样茶才算煮好。
到了宋代,对茶的品质、品饮技术更是精益求精。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
因此饼茶、团茶不断发展更新。
制茶饮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汝砺《北苑茶录》记载的制茶法,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
基本为采芽、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骤。
同时,宋朝也开始了我们现在的散青茶制法,为后来散茶的大围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的品饮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些步骤有变化而已。
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膏中,并以茶洗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为“点茶”。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
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
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
甚至茶汤中也没有了调味的盐、末等。
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
在国,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 80 度的开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叶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较多:有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
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茶艺:长久以来,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艺文化,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
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
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
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茶文化是有很多讲究的,要泡一壶好茶并不简单。
泡好一壶茶主
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先说茶水比例,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
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 1 克茶冲泡 50~60 毫升水。
如果是 200 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 3 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
若饮用普洱茶,则需放茶叶 5~8 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 1/3 至 1/2。
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 1/2 至 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
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
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冲泡水温,据测定,用 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 100℃
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 45%~65%。
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
“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用水也很重要,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茶的品饮: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
茶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完全要看个人喜欢哪种口味而定。
也就是说,各种茶叶都有它的高级品和劣等货。
茶中有高级的乌龙茶,也有劣等的乌龙茶;有上等的绿茶,也有下等的绿茶。
所谓的好茶、坏茶是就比较品质的等级和主观的喜恶来说。
品茶主要有 1.观茶,观赏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 2.察色,品茶观色,即观茶色,汤色和底色。
3.赏姿,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像墨菊。
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过程中,还会因重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动感。
太平猴魁舒展时,犹如一只机灵小猴,在水中上下翻
动;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针针挺立;西湖龙井舒展时,活像春兰怒放。
如此美景,映掩在杯水之中,真有茶不醉人自醉之感。
4.闻香,对于茶香的鉴赏一般要三闻。
一是闻干茶的香气(干闻),二是闻开泡后充分显示出来的茶的本香(热闻),三是要闻茶香的持久性(冷闻)
5.尝味,指尝茶汤的滋味。
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
辣、腥、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就会变得鲜醇可口,回味无穷。
茶汤的滋味以微苦中带甘为最佳。
好茶喝起来甘醇浓稠,有活性;喝后喉头甘润的感觉持续很久。
评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茶是中国的骄傲,而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深深刻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茶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境。
是对健康和大自然的不懈追求。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省修行”思想。
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文化是一个平台,让世界更多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茶经》以及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