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 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第8章 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45
举例:产PGA芽孢杆菌的鉴定
细胞形态特征
菌体大小 芽孢形状 芽孢着生位置 G+或G-等
46
生理生化特征
47
2.2.6 培养工艺条件试验与生产试验
1、摇瓶发酵条件
培养基组成,初始pH,通风量(装液量), 接种量,培养温度…
2、小型台式发酵罐发酵工艺条件
溶解氧控制,pH值控制,原料添加模式, 消泡剂…
第8章 食品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主 讲 惠 明 博士
本节要点
▪ 食品工业上典型的微生物菌种 ▪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微生物菌种的发酵条件优化
一、典型工业微生物菌种
细菌:枯草杆菌,短杆菌,大肠杆菌 酵母:酿酒酵母(啤酒,葡萄酒),酒精酵
母,假丝酵母 霉菌:黑曲霉,土曲霉,米曲霉,红曲霉,
化学除氧
➢ H2 + O2 → H2O (钯作催化剂) ➢ GASPAK罐除氧:硼氢化钠、柠檬酸,碳酸氢钠化
学反应产生H2 和CO2,H2与O2反应生成水 ▪ 厌氧指示剂
(3)厌氧分离(培养)技术 ▪ 高层琼脂柱技术 ▪ 厌氧罐技术 ▪ 厌氧手套箱技术
厌氧手套箱
厌氧培养装置
2.2.4 筛选
1、初筛:通风发酵菌种,通过摇瓶发酵进行, 每株一瓶
德氏乳杆菌
Steptococcus lactis
乳链球菌
Clostridium acetobutylcum
丙酮丁醇梭菌
Corynebacterum pekinese
北京棒杆菌
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s 产氨短杆菌
常见工业微生物及其产物
细菌 短杆菌:谷氨酸、肌苷酸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蛋白酶、核糖 大肠杆菌:酰胺酶 节杆菌:强的松 梭状杆菌:丙酮、丁醇
目的:淘汰80%-90%的分离菌株中的低产菌
(1)培养条件: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及需要而预 先决定:如培养基组成,通
(2)分析测定:最好定量,如较困难时可采取 半定量方法
2、复筛:每株3~5瓶,可提前培养种子,使 接种量比较一致,3~5%接种量,
基本发酵条件:采用300mL三角瓶,装液量50mL,无 菌培养容器封口膜封口,摇瓶转速150rpm,种子液 种龄24h,接种量4%,37℃振荡培养96h。
▪ 初步确定可能的培养基成分(以碳源为例)
枯草芽孢杆菌合成γ-PGA培养基
优化的回归试验设计
对甘油及柠檬酸添加量的优化(正交组合设计) 选择因素:Z1——甘油(g/L),40~120; Z2——柠檬酸(g/L),4~20
50
培养基配方的获得
单因素试验 多因素试验(正交试验) 回归试验 最佳配方的验证 整个发酵条件的优化
51
举例 碳氮源对Bacillus subtilis发酵产PGA的影响
基 本 发 酵 培 养 基 : L-Glu 20g/L,CTA 10g/L, NH4Cl 4g/L,MgSO4•7H2O 0.5g/L,FeCl3•6H2O 0.02g/L,K2HPO4 1g/L,CaCl2•2H2O 0.2g/L, MnSO4•H2O 0.05g/L, 蒸馏水配制,用NaOH调pH7.4, 0.1MPa灭菌20min。
➢ 测定:取107工具菌涂布于琼脂培养基,将小琼脂块放 于上面培养过夜,抑菌圈的出现,说明琼脂块中有抗 生素,大小说明抗生素单位的高低
琼 脂 块 培 养 法 筛 选 抗 生 素 产 生 菌 程 序
(6)菌落特征
▪ 从形态的角度 菌落的外观形态,是微生物
的一个重要表征。如多糖产生 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生长,从 具有粘液性的菌落外观上就可 以初步识别。
培养条件可同初筛
分析测定:定量,注意副产物
复筛可进行多次,逐步淘汰,留下3~5株 甚至最好的1株
初筛和复筛的比较
初筛
复筛
种 子 斜面菌种
液体种子
摇 瓶 每株 1瓶
每 株 3-5 瓶
接 种 量 每瓶一环
3— 5%
取 舍 情 况 留 下 产 量 较 高 的 10- 每 次 保 留 10— 20% ,
霉菌分生孢子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acillus subtilis B53
NATTO
BEER
二、食品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工业上对生产菌种的基本要求 从自然界中分离目的菌种的原则 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
2.1 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基本要求
▪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 合成产物
(7)从产物角度出发
▪ 在培养时以产物的形成有目的的设计培养基 ▪ 利用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如抗生素 ▪ 产物分子的结构定性分析(利用紫外扫描光谱、
核磁共振、CD谱、高压液相色谱、远红外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等) ▪ 产物的定量分析
35
3、厌氧性微生物的分离法
(1)去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降低Eh(氧化 还原电位)
实例: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文献:产生菌为中性芽孢杆菌,嗜碱芽孢杆菌、放线菌及霉菌
采样(造纸厂) →80℃30min处理 ↓
0.0075% 曲利本蓝+1% CMC(羧甲基纤维素),pH10.5 培养3~4d,选择有凹陷圈的菌落
从285个土样中获得62株
26株为组成型 36株为诱导型
21
2.2.3纯种分离
工业上常用的放线菌及产物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生产抗生素、维生素、酶及酶抑制剂
诺卡氏菌属 Nocardia
生产抗生素,石油脱蜡、烃类发酵,
处理含氰废水
小单孢菌属 Micromonospora
庆大霉素,Rifamycin
孢囊链霉菌属 Streptosporanium
多霉素
(3)变色圈法 ▪ 淀粉平板喷稀碘液:透明圈,液化型淀粉酶 ▪ 支链淀粉平板喷稀碘液: 蓝色圈:异淀粉酶 无色圈:液化型淀粉酶 ▪ 葡聚糖平板加刚果红:葡聚糖酶 ▪ 木聚糖平板加刚果红:木聚糖酶
(4)生长圈法
▪ 工具菌: ➢ 营养缺陷型,不能合成的物质(生长因素)为目的
菌积累的产物
➢ 菌落形态明显不同于目的菌 ▪ 方法:106~107 工具菌与样品稀释液一起涂布至
▪ 淀粉平板透明圈:淀粉酶
▪ 碳酸钙平板透明圈:产酸 ▪ 酪素(蛋白)透明圈:蛋白酶
以大肠杆菌E. coli ATCC 80739为指示菌,对 枯草芽孢杆菌R21-4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 到一株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枯草芽孢杆菌 R21-15,抗菌蛋白的效价提高58.49%。
粗提蛋白对棉花黄、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 目的:将目的菌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获得 纯培养
1 纯种分离的一般方法 ▪ 稀释平板法 倾注平板或涂布平板 ▪ 划线法
稀 释 分 离 涂 布 平 板
稀 释 分 离 倾 注 平 板
划线分离
(3)组织培养法 适用于分离高等真菌及植物病原菌
高等真菌:如香菇→切1小块菌盖 →10%漂白粉消毒处理→无菌水冲洗 →置琼脂平板上→培养→长出菌丝体 注意:对蔓延性霉菌:
2.2.2增殖培养(富集培养)
▪ 适用:样品中目的菌数量不够多时 ▪ 目的: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 ▪ 原理:通过控制营养成分或培养条件,使目的菌得以
繁殖和/或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1、 方法 (1)控制营养成分
① 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可增殖分解纤维素的菌 ②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可增殖产淀粉酶的菌种 ③酒精废水,可以增殖废水利用菌 * 多种微生物所利用的碳源、氮源不能作控制因素 (2)控制培养基pH 细菌、放线菌:中性偏碱,真菌:偏酸 但非目的菌的生长不能被完全抑制
① 加1%去氧胆酸钠 ② 察氏培养基:0.01%蔗糖, 0.1%山梨糖
2、平皿反应快速检出法——定性或半定量
(1)纸片培养显色法
▪ 滤纸饱浸含有指示剂的液体培养基 ▪ 用接种环接种 ▪ 保湿恒温培养 ▪ 据菌落周围变色圈和菌落直径比值判别目的物产量 (2)透明圈法
根据琼脂培养上透明圈/菌落直径大小判别目的产 物的产量
根霉,木霉,青霉 放线菌:单孢菌 其他:藻类
发酵工业常见常用的细菌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肠膜明串珠菌
Pediococcus cerevisiae
啤酒足细菌
Bacillus subtilis
枯草芽孢杆菌
Acetobacter aceti
醋化醋杆菌
Lactobacillus delbrukii
放线菌
6
常见工业微生物及其产物
酵母 酒精酵母:乙醇 甘油酵母:甘油 假丝酵母:环烷酸、SCP 啤酒酵母:细胞色素、辅酶、酵母片 类酵母:脂肪酶 阿氏假囊酵母:核黄素 脆壁酵母:乳糖酶
常见工业微生物及其产物
霉菌 黑曲霉:柠檬酸、蛋白酶、单宁酶、 糖化酶 栖土曲霉:蛋白酶 根霉:糖化酶、甾体激素、 青霉:青霉素、葡萄糖氧化酶 木霉:纤维素酶 红曲霉:糖化霉、红曲色素
(3)控制培养温度
➢ 30℃左右培养,可培殖嗜温微生物
➢ 50~60℃培养,可培殖嗜热微生物, 筛选耐热菌株
(4)热处理——增殖芽孢细菌
样品悬浮液经80℃、10min处理,杀 死营养体,再添加营养培养后可增殖产芽 孢细菌
(5)添加抑制剂
➢ 10%苯酚数滴:抑制细菌、霉菌生长,增殖放 线菌
➢ 多粘菌素B:抑制G-细菌 ➢ 青霉素:抑制G+细菌 ➢ 制霉菌素:抑制真菌 ➢ 放线菌酮:抑制真菌
琼脂培养基表面,具有生长圈的菌落即为目的菌
▪ 适用: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5)抑制圈
▪ 适用:抗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工具菌:对目的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
例:目的菌为产生抗G+细菌的抗生素的菌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