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1日
带教教师:金会艳
专业班级:2012级麻醉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乏氧性缺氧
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
每2min记录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上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死亡(记录时间,)
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
(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g·min)]=A(ml)÷W(g)÷t(min)
A,耗氧量;W,体重;t,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
表1.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分组
呼吸频率(次/10秒)存活时
间(分)
中枢神经系统
变化
耗氧率
耗氧量
(A)
体重
(W) 0 1,3,5,7, 9,…
高温───7 兴奋,狂躁,抑制,
嗜睡,死亡
4
.
8
3
%
9
.
6
2
8
.
4
生理盐水25,30,25,15,16,
17,8
11.5
镇静,兴奋,狂躁,
淡漠,嗜睡,死亡4
.
8
%
1
4
.
4
2
6
.
1
咖啡因35,30,38,34,33,
30,22
11.5
极兴奋,抑制,淡
漠,嗜睡,狂躁,死
亡
4
.
8
9
%
1
3
.
5
2
4
.
水合氯醛17,20,25,19,24,
7,8,6,5
16.25
镇静,兴奋,狂躁,
淡漠,嗜睡,死亡
4
.
5
4
%
1
8
2
4
.
4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六、分析与讨论
1、各种模型所致缺氧的发生机制。
(1)乏氧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大气性缺氧)
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PO2 PaO2 动脉血氧含量下降动静脉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静脉血掺杂)
血氧差值不变或者下降机体缺氧
(2)血液性缺氧指 Hb 量或质的改变,使CaO2减少或同时伴有氧合 Hb 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由于 Hb 数量减少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其 Pa O2 正常而CaO2减低,又称等张性缺氧。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发生改变
血液携带的氧减少,
血氧含量降低,缺氧
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
原因有:
1)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少,虽然PaO2和氧饱和度正常,但氧容量降低,氧含量随之减少。
2)CO中毒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或输入大量碱性液体;某些血红蛋白病。
(3)循环性缺氧,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还可以分为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缺血性缺氧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淤血性缺氧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缺氧
原因有:
1)全身性循环障碍:休克,心衰
2)局部性循环障碍:局部缺血、淤血、栓塞
(4)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缺氧类型
动脉血 氧分压 动脉血 氧饱和度 血 氧 容 量 动脉血 氧含量 动-静 脉氧差
乏氧性 缺氧
↓ ↓ N ↓ N 或↓
血液性缺氧
N N ↓- ↓ ↓
循环性缺氧
N N N N ↑
组织性缺氧
N N N N ↓
2、各种缺氧对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有何影响?血液颜色有无不同,为什么?
缺氧的本质是细胞对低氧状态的一种反应和适应性改变。
当急性严重缺氧时细胞变化以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为主(包括组织中毒性缺氧);慢性轻度缺氧细胞以氧感受器的代偿性调节为主。
(1)呼吸系统
1)代偿性反应
肺通气量增加是对急性低张性缺氧的最重要代偿反应
PaO2↓(<8kPa)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 PAO2 ↑
2)损伤性反应:
中枢性呼吸衰竭 PaO2<30mmHg 抑制呼吸中枢
高原肺水肿 缺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和肺血量增多,加上缺氧性肺血 管收缩反应使肺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不均一→非炎性漏出;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肺水肿→氧弥散障碍→ PaO2↓
(3)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缺氧、慢性缺氧、严重缺氧(PaO2<28mmHg)可以产生严重程度不同的CNS 功能障碍
血液颜色有不同因为形成的血红蛋白不同: 低张性缺氧(紫绀)-----脱氧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樱桃红)-----碳氧血红蛋白
亚硝酸钠中毒(咖啡色)------羟化高铁血红蛋白 氰化物中毒(玫瑰红)------氧合血红蛋白
3、讨论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影响缺氧性耐受的因素及原因:
(1) 环境温度。
温度的升高可使机体内酶的活性增强,加快物质代谢,组织细胞耗氧量
随之增加,降低对缺氧的耐受。
在乏氧性缺氧实验中,丁鼠,放于缺氧瓶中,置于40摄氏度水浴锅中,营造了一个高温环境,小鼠在缺氧瓶中的存活时间为6分钟。
这一组的小鼠在缺氧瓶中存活的时间是最短的。
环境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加,增强了小鼠的基础代谢率,组织细胞的耗氧量增加,减弱了小鼠对缺氧的耐受。
(2) 咖啡因。
咖啡因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小剂量主要兴奋大脑皮层,
提神醒脑;较大剂量可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代谢率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降低机体对缺氧的耐受。
腹腔注射咖啡因的小鼠,注射后表现为兴奋、呼吸加快加深,基础代谢率增加,组织细胞耗氧量增加,对缺氧的耐受降低。
(3) 水合氯醛。
水合氯醛有中枢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和抗惊厥。
水合氯醛对中枢
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随药量增加而产生不同作用,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麻醉抗惊厥。
水合氯醛的这些作用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活动而实现的。
对心脏表现为迷走和非迷走神经效应,非迷走神经效应是对心脏代谢的抑制,而迷走神经效应表现为心动徐缓。
小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后,中枢活动功能受到抑制,小鼠处于安静状态,能量需求减少,组织耗氧量减少,缺氧耐受增强
中枢兴奋
缺氧 (烦躁、激动、判断力↓)
中枢抑制 (疲劳、嗜睡、昏迷)
七、结论
(1)缺氧是由于组织氧供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是临床各种疾病中极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2)缺氧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重要影响,短时间轻中度缺氧机体会有代偿反应,长时间缺氧或严重缺氧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应尽量避免。
(3)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酶的活性会增强,代谢率会增加,耗氧量会随之增加,机体的缺氧耐受会减弱。
(4)当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时,其代谢率会降低,组织细胞耗氧量减少,而增强机体的缺氧耐受性;相反,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跃兴奋时,组织代谢率会增加,耗氧量也会增加,机体的缺氧耐受减弱。
(5)水合氯醛能够缓解缺氧,使小鼠存活时间更长。
该报告讨论分析思路清晰,全面,书写层次清楚,非常好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