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李海涛*【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层级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分析范式。
它们在理论性质、分层标准和意义背景上都存在诸多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力和判断力。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在从动态方面解释大型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上具有优势,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在解释静态的社会分层格局和个体地位方面显得更胜一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韦伯社会分层理论比较政治学人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主体。
在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人由于掌握资源的不同而居于不同的层级,对资源标准的确定以及对社会层级的划分向来是政治社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就理论形态来说,在对社会分层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具有标识性意义,他们的基本范式和核心观点之间具有某些相似的成分,同时也存在许多重要的分歧,这些分歧造成了后来各种“阶级分析”和“社会分层研究”的分野。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说法,两位大师有关分层的理论构成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两个极点,“可以设想各种阶级理论是沿着一*李海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条连续线排列的。
这一连线的两极完全可以视为由马克思和韦伯的经典理论分别占据”①。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同商品这一概念包含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一样,阶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中也包含人类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
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对抗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物质关系的体现,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人类政治生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经济生活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的深层本质来透视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研究的重要贡献。
可以说,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建立联系的基本概念就是阶级。
1.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相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人类只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才能免于饥饿和死亡,而没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的存在。
在那样的时代,总体利益的一致使得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就能得以维系。
所以摩尔根说,在原始社会“一种强有力的民主精神弥漫于整个机体之中”②。
但历史的辩证法在于,原始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本秩序的维系所提供的条件,恰在于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利益诉求,而当出现独立的利益诉求时,这种维系的条件也就不复存在。
这样的一种历史转折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当除了维持生存的需要外还有着剩余产品时,私有制和剥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从而也打破了原始的平等状态。
不同的人占有物品的多寡不同,于是便出现了富贵者和贫穷者;不同的人在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于是便出现了支配者和受支配者;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地位而获得不同收益,于是便出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这就是阶级的分化。
从生产所推动的历史发展中找寻阶级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研究阶级的贡①②〔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134页。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139页。
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献之一,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①不过究竟如何来界定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但从他们对阶级的用法中,我们多少可以辨明它的含义。
对马克思而言,阶级是一种源于经济差别的实在的大型社会群体,这一理解同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谈到阶级划分的标准时,马克思又否定了后者对阶级的界定,即把“收入和收入源泉的同一性”作为阶级界定的基础。
此外,他也否定了阶级是由收入的多寡、行业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论断。
马克思认为这些理解太经验化和表面化,如此导致的阶级划分可以无止境。
他试图对阶级做出超乎现象的把握,找出阶级所依据的因素。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
”②这些因素显然不在分配或消费的既成状态中,而是隐藏在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中,因而阶级意味的不仅仅是社会成员各个方面量的差别,而且是一种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人们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生活情境与利益。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区分现代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上表现得十分清楚。
依照这一思路,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给阶级下了一个我们现在常用的完整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③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06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页。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页。
2.阶级是连接经济与政治的纽带从上述分析可知,阶级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领域中的特定集团出现的,是生产活动中居于不同地位的主体。
当放宽历史的视界时,我们便不难发现早期的阶级分化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国家的起源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国家的性质上。
就第一种影响而言,原始时代的平等局面被打破时,由于利益分配所产生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便不可避免,当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严重的不稳定和失序状态,为了维持起码的秩序和稳定就必须有一种独立的力量来调停阶级的冲突和矛盾,这就是国家。
所以,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①由于国家是阶级产生之后的产物,所以阶级便具有了基础性政治主体的特性。
就第二种影响来看,它导致了国家在形式和实质上的二元矛盾。
就形式而言,国家似乎是一种中立的调停机关,任何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意识形态宣传将国家打扮成全社会的普遍代表,如果这种宣传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政权便获得了行使社会控制的合法性基础。
但是,各个阶级之所以渴望占有国家政权,并不是出于国家在形式上的中立性,而是出于国家借助各种暴力手段行使政治统治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这种特性意味着,只要掌握了国家政权便可以使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并在整个社会普遍推行。
一般来说,在经济上强大的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会在国家政权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因而也就成为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阶级是连接经济与政治的纽带,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然后才是一个政治主体。
什么样的经济生活便决定了与之具体对应的政治生活,阶级作为特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便同时具有了它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从而也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目标的追求者。
这种连接性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而产生政治倾向的一致性。
在生产关系中享有相同地位的阶级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当他们感到这种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
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共同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保护和满足这种共同利益的要求变得较为迫切时,他们在政治上便会产生大体一致的反应,形成基本相同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这是一条制约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此的认识和把握,乃是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阶级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前提与基础。
二是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心理习惯的相似性。
从古至今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个阶级就总体而言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取向、价值偏好、心理习性和精神气质,可以称之为阶级本能,这种本能由特定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所决定。
一般而言,大体相似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环境,它易于使阶级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感染,产生相似的心理,并以朴素的社会化方式实现价值取向的人际沟通和代际传递。
虽然从发展的水平来讲,阶级心理还只是一种自发倾向,但它作为形成自觉阶级意识的感性基础,对于阶级的政治整合与政治动员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是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而产生理想追求的聚合性。
由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同一阶级的成员不仅在当前的生存方面,而且在未来和长远的发展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
这是产生阶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客观基础。
在此基础上如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将本阶级主导性的政治价值、政治原则、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提升与表达出来,然后通过启蒙宣传、灌输教育等政治社会化方式,使之得到阶级成员的理解、认同和信奉,那么,这个阶级也就由“自在”达至“自为”,在自觉的水平上内聚成一个有着共同理想追求的行动整体。
3.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采取了对抗的形式,数千年来的政治文明史正是阶级对抗的主体和形式演变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利益的对立,所以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
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
”①一切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将自己标榜为全社会的代表,强调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利益的一致性。
自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以来,统治阶级对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196 197页。
被统治阶级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而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得不组织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
因此,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这种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并且是无法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