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解] 篇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即对应、相应。 应:即对应、相应。 即表象、现象、征象。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 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 基本概念和内容。 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注释] 注释]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 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 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 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 薄为阳中之阴。 薄为阳中之阴。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 化的关系, 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云出天气
雨出地气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 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 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 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月真胀证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 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 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 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从病机上看, 盛偏衰。 盛偏衰。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1 一级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 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此阴阳反作,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 四支,浊阴归六府。 四支,浊阴归六府。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糟粕内归于六腑。
[注释] 注释]
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法则、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纲纪,即纲领。 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 本原、根本的意思。 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新生。 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指阴阳而言, 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之异。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 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 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 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 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 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 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 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正气。 作使、令解。 气,正气。之,作使、令解。 此句意思是: 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 能使人体正气虚衰, 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 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互文。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生与长,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 杀与藏, 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 成形。 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