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持与播音毕业论文

主持与播音毕业论文

主持与播音毕业论文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谈方言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姓名朱佳佳学号101001018专业主持播音指导教师石佩芝2013 年5月 5 日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题目:浅谈方言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二、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1、对此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求学期间有些许了解;2、了解很多同题材的网络、报刊杂志;3、这一题材很有研究的意义;4、有很多人喜欢这一形式的电视节目,想要深入了解。

三、毕业设计(论文)应达到的要求:1、论点清楚、论据明确、论证合理;2、尽可能多的占有同一论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文章具有创新性;3、梳理三年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在有兴趣的问题上深入的展开;4、力求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四、接受任务学生:10主播班姓名朱佳佳合作者五、开始及完成日期:自2012 年10 月 5 日至2013 年 5 月10 日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摘要:主持人以方言的形式主持节目历史不长,却方兴未艾。

近来,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及一些省、市不赞同用方言说新闻,但也没有一味否定。

民生新闻用方言播报,瞄准的是目标受众,适应的是小众化的人群。

方言,对受众来说,更富有亲近感。

且方言主持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方言主持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以及趋势。

本论文采用查阅资料、观察调查等方法对方言主持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了研究,方言主持虽然有不少局限性,但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关键词:方言主持; 现状; 优越性; 局限性; 趋势及对策目录引言 (5)正文 (5)一、什么是方言主持 (5)(一)方言类节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发展前景 (5)1、富有感染力 (5)2、形式活泼 (6)(二)方言类节目存在瓶颈现象,应确立其文化认同度 (6)1、 (6)2、 (6)3、 (7)二、方言类主持节目的现状 (7)三、方言类主持节目的优越性 (7)(一)顺应了受众的方言情结 (8)(二)形式上的新突破,内容上的关注民生 (9)四、方言类主持节目的局限性 (9)(一)内容混杂,新闻价值不高 (9)(二)方言电视节目在地区范围上观众选择的局限性 (10)(三)方言电视节目所拥有的电视观众群体年龄段上的不均衡 (10)五、方言主持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策 (10)(一)注意普通话节目和方言电视节目协调发展 (10)(二)立足本地,并兼顾其他地区观众的欣赏需求 (11)(三)从内容入手实现方言电视节目的特色化和精品化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3)谢辞 (14)浅谈方言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引言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势必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小众化是电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方言这种“独特的言语形式”成为地方电视台连接观众的纽带,尤其在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中,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现代传播观念,是传播人性化的表现。

一、什么是方言主持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

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

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发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方言主持即主持人在方言的基础上进行播报新闻或主持节目的形式。

近年来方言主持在各家电视台尤其是市级及其以下电视台越来越流行,主持人以方言的形式主持节目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幽默、新鲜、活泼、生动的优点。

(一)方言类节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发展前景1、富有感染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方言是很容易被这个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的文化,乡音情感是最朴实最亲切的,同一地域的人们用方言交流是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可,这种语言上的认可和乡音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经历的人紧密相联,达到心理同归。

新闻运用方言是从语言上实实在在亲近百姓生活。

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是以方言播报、故事化表达、趣味性叙述和主持人角色化演绎的一档节目,语气亲切,很富有生活气息。

独创中的新鲜感,地域新闻中文化烙印的归属感,以及个性化演绎的新闻事件的吸引力。

这些都无不触动受众特别是喜欢听到自己本地方言的中老年观众的收视神经。

2、形式活泼形式亦是新闻的重要要素之一。

因为在媒体上人们看到的都是全民族推广使用的共同语言,所以用方言说新闻往往会给人一种辅助、补充的感觉。

主持人不再是正襟危坐,也不再板着面孔,相对来说,形式都较生动活泼。

像《阿六头说新闻》、《我给你说》等方言栏目,主持人都是站着在讲,且调动了多种肢体语言。

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的主持人其中一位是南京人熟悉的老朋友“马大嫂”陈洪芹,在此之前从来她没有尝试过新闻播音,多数出现在综艺还有谈话节目中,因此从一开始她就没有被新闻播音腔所束缚,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组织稿件、评说新闻,形式非常活泼,正是因为这样,《听我韶韶》的主持人更像一位隔壁邻居,她的语言是南京人从小听惯的,也是南京人每天在讲的,她说的事当然也是如此了。

(二)方言类节目存在瓶颈现象,应确立其文化认同度1、尽管我们可以看到方言新闻节目有着很多传统新闻节目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有自己比较忠诚的受众群,但是作为特定区域内使用的语言,其使用范围已经被其先天的特性给界定了。

也就是说,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文化种类的表现形式,只能在可以了解该语言和该文化的范围内使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

另外,新闻立台毕竟不是方言立台,播报新闻上对方言的使用,用在社会新闻还能让人接受,可是如果用方言播报严肃的政治类新闻,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这就决定了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播出与使用,只能控制在一个仅仅面向特定区域内播出的电视台里,而不适合在省级电视台尤其是上星的电视台播出。

2、方言播报新闻使用的是方言也就是俚语,“说新闻”是用方言来说,而方言在使用上良莠不齐,有很多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另外,有些主持人在对方言的使用上,也存在某些误区。

方言的使用,是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得到受众的认同。

但有些主持人,为了制造一些噱头,故意使用一些方言或一些方言腔,致使方言类的新闻节目流于小气与俗气。

3、就其内容上而言,方言新闻节目内容大多是些社会新闻,虽然有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的行动,但都仅仅限于一些社会事务上,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事件深层背景的新闻很少,这也是方言节目想要继续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

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考虑如何深化新闻的内涵,把新闻做大、做深,从而提高新闻的品位。

由此可见,用方言来播报新闻,正像一柄双刃剑一样,只有突破限制自身发展的瓶颈,才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方言类主持节目的现状最近几年,方言电视节目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多家电视台开始纷纷效仿,产生了一系列的方言电视节目。

南京电视台开办了《听我韶韶》、无锡电视台推出《阿福聊斋》,苏州则有《天天山海经》、《民生在线》、《施斌聊斋》等节目,南通电视台的《总而言之》和绍兴的《师爷说新闻》等节目也不甘落后,纷纷打造自己的方言类电视节目品牌。

虽然这些方言类电视节目收视率极高,但与此同时,这些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

首先,现在的很多方言节目都是违规操作或者说在打擦边球。

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

方言节目或使用方言主持与全民推广普通话和国家政策相悖。

其次,很多学者认为,方言词汇粗俗与现代文明相悖。

尽管方言是地域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文化传承与文明,但是方言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俚语、俗称、习惯语中夹杂着一些低俗、消极的词汇和粗话,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伤风化。

再次,调查发现很多地区方言节目的集中收视人群是中老年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各地新闻类节目在内容上的重复,靠方言说新闻来吸引受众,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下,走了一步“窄播化”的险棋,实属无奈之举。

三、方言类主持节目的优越性近几年来,方言影视剧在国内呼声很高,如电视剧《武林外传》、《刘老根》、电影《疯狂的石头》、《斗牛》、《让子弹飞》四川版等,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

除了影视剧,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发展势头也很迅猛,从2004年掀起热潮以来,这类节目在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中一直居高不下,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打造了自己的方言类新闻节目,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在一度推崇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为何方言类文化产品悄然走俏?方言新闻类节目的吸引力在哪里?这种发展态势只是短暂的辉煌还是会经久不衰?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保证这类节目的生命力?本文选取山东齐鲁频道颇受欢迎的方言类新闻节目《拉呱》为例,对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一)顺应了受众的方言情结方言,方言,一方之言。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南北东西地理环境差异极大,因此存在多种方言。

现在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区,分别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闽方言。

各大方言之间差别较大,交流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国家一直致力于普通话的普及,然而相比起“官话”普通话,方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它是一方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有句老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个人漂泊在外,无依无靠,当听到来自家乡的声音时,那种亲近感可想而知。

所谓方言情结,更直接的说是一种集体感和归属感,人是群居的动物,共同的集体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物质,而语言是区域性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因此方言是“自己人”最有力的见证。

方言类新闻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种情怀,把日常生活中口语化的交流搬上电视,瞬间拉近了本地观众与电视节目的距离,节目的内容先暂且不说,光这一种形式的改变就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