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摘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
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策略“有效”是理解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其基本含义是指某种教学行为产生了有意义的教学结果,且教学过程的效率比较高。
所谓有意义的教学结果,是指教学取得的结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求并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可持续地发展,且这种发展结果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有效教学”不是仅仅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什么”,而是更为关注教学行为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如何”,因此,有效教学实质上是关注“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研究有效教学过程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它能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要想让数学课堂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始。
1、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
此时创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解决了问题。
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
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
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2、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1)趣味性。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
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
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输入b,出来的是b+10,输入m,出来的是m+10……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
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b+10”“m+10”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关系式。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趣又合理。
(2)启发性。
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
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挑战性。
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用情境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4)现实性。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时,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 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是否能被2或5整除。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也有特征呢?并让学生随便说一些数,教师把它们分成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两类,让学生分别验证老师说的是否正确,再观察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按照观察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困惑。
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只观察个位,还要把其他数位上的数都观察一下,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 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
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
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
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
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
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4)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
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