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课程作业-宋晓婷10级

二语习得课程作业-宋晓婷10级

分 数:_______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2010学年第2学期 期 末 论 文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年 10月 9 日二语习得 10级 汉语国际教育 10211835 宋晓婷 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 班留学生为例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班留学生为例一.问题的缘起去年,笔者作为实习老师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初级1A班的听力课程。

在近一年的教学中,笔者对留学生汉语习得方面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刚开始的拼音阶段,学生水平差异不是很显著,越往后,到了对话和短文理解阶段,学生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这样的现象激发了笔者进行研究的兴趣,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查阅了相关二语习得的资料后,笔者想从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原因。

笔者主要考察的方面是学习者的动机与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根据在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关于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经发展起来。

当时正值二语习得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

二语习得理论开始不仅仅只是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而是把心理学、神经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进来,从多个角度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习得的顺序和习得的心理机制等等,使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如今,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确定下来,并且,根据Ellis的观点,语言学家们对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也有了清楚的划分:研究领域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向人们提供了有关语言习得究竟是如何进行和如何表现的主要信息。

研究领域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社会环境、语言输人与互动的研究。

研究领域三,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

母语迁移、认知过程、交际策略、语言普遍性的研究。

此领域的研究关注语言习得何以发生以及学习者如何在交际中运用他们的语言资源。

研究领域四,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学习者策略的研究。

四个研究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关注的是语言习得过程,而领域四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

领域一重在描述,而后三个领域则重在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研究领域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学习者的语言偏误(领域一),可以反映出内部处理机制的运作(领域三),也可能受到习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领域二),或受到学习者所倾向的学习风格的影响(领域四)。

就国内而言,二语习得研究方面,早期在学习者语言特征即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研究方面较多,对习得顺序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对领域四,学习者自身因素的研究也有一些,但是,现有的对于学习者的研究中大多倾向于研究学习策略和情感因素,如江新(2000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使用学习策略量表(SILL)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性别、母语、学习时间、汉语水平等因素与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关系。

江新、赵果(2001,2002)《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汉字学习策略量表,并对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进行分析。

吴勇毅(2002)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性质和方法上的评述。

徐子亮(1999)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了认知心理分析。

徐子亮(2000)在《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中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跟踪调查,深入分析一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语音和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及其认知风格与个体元认知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关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也有研究,例如,施家炜(2002 )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中运用调查实验的方法考查了成人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七项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了性别、年龄、母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主观语言水平和客观语言水平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

最终绘制出了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模型图: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母语背景性别年龄客观语言水平语言水平本研究涉及到的七项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其他个体因素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学习动机与语言学能、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1),那么学习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的呢?笔者预设学习动机会通过影响学习方法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研究背景:学习动机与二语习得学习动机,简而言之,就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所具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外语的目的。

根据以往的研究,动机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小看。

早在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Jakobovits就指出,影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2)。

在一个研究中,Oxoful&Nyikos发现动机的强弱是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动机强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动机稍弱的学生(Oxofrd&Nyikos,1989)"(3)。

外语学习的动机大概可以归纳为:(1)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工具性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学习外语只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

(2)结果动机( resultative motivation)。

结果动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受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所产生的成就感的驱使。

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3)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由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而学其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

第二语言习得者融入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

融入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对正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否取得成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具有融入动机的学生课堂上表现较为积极主动。

(4)内在激励(intrinsic motivation) ,也叫直接满足。

它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

(SeconLanguage 这种归纳方法跟Ellis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0年)Acquisition 2000)中将学习动机分为四类:实用动机、同化动机、成效动机和内在动机是基本一致的。

四.研究方法4.1被试本次试验所选的被试是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进修班初级1A班的17名外国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大都在之前接触过一点汉语,水平只比零起点高一点。

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越南。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分类人数平均数欧美 1国家亚洲14 无其他 218-29岁12年龄(18-40)30-40岁 51个月以内8学习汉语时间多于1个月94.2 试验工具在本次研究中调查问卷和采访相结合的方法。

4.3 试验方法和过程笔者根据要测试的目的设计了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被试的国家,学习汉语的时间,为什么学习汉语和学习中使用到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动机的测试的设计,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在Ellis的四种学习动机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项外在压力动机,设计构思如下:实用动机(工具性动机):学习汉语是为了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对我的人生发展有益。

成效动机(结果性动机):学习汉语是为了肯定自己学习能力,为了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

同化动机(融入性动机):喜欢中国文化,对汉语很感兴趣,以后想在中国生活,所以必须学习汉语。

内在动机(内在激励):喜欢学习,也喜欢学习外语。

外在压力动机:不是自己愿意,只是外界的要求。

4.3.1发放调查问卷笔者在课后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初级1A班的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地填写,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发邮件询问。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份回收17份,有效问卷17份。

4.3.2对学习者进行参访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参访了解在不同动机的支配下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积极性如何。

采访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项:(1)是否很主动的预习和复习所学知识?(2)每天花多长时间学习汉语?(3)是否几乎每次都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4)课上能否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参与课堂活动?(5)是否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练习或运用学到的词语或句子。

例如:找语伴,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文化体验活动?(6)是否会总结一段时间学过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是否会经常向老师提问?(7)是否很少有迟到或旷课的时候?4.3.3对任课老师进行采访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学习动机支配下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笔者对教授初级班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了访谈。

采访的内容跟前面的采访内容基本一致。

(1)是否很主动的预习和复习所学知识?(2)是否几乎每次都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课上能否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参与课堂活动?(4)是否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练习或运用学到的词语或句子。

例如:找语伴,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文化体验活动?(5)是否会经常向老师提问?(6)是否很少有迟到或旷课的时候?4.3.4 对平时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在参访任课老师的同时笔者得到了初级1A班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包括平时的测试练习、期中与期末成绩三项。

4.4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调查与采访,笔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了下面的表格: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动机支配之下,学习者对待学习汉语的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有不一样的表现。

这个正是验证了笔者在实验开始时的预设:动机可以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对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和采访后,笔者发现工具性动机支配下,学习效果很明现,笔者推测这可能跟当下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有很大的关系,也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当下,就业难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刺手的问题,再加上物价攀升,政治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年轻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因此,为了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不错的工作,他们不惜花时间给自己增加就业砝码。

因此,工具性动机的支配力很强大,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学习成效也很使人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