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白居易ppt.
为官
•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 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 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 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 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 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 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 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 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 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 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 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 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 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 还是那些讽喻诗。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年出任杭州刺,穆宗长庆二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 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 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 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 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 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 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 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 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 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 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 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 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 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 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 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花非花雾非雾。 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 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女而作的,“花 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 实。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 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 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
的强化。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 《琵琶行》《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斜。
大林寺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 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 易白居易小传,曾授秘书省校书郎, 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 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 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 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 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 暇中几次漫游庐山。
花非花
成就
•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 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 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 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他反对离开 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 “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 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 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 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 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 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 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 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 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 喻意。而此诗只见喻体而不知喻本,就 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 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 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酿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 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 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 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 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 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 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 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又据 《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 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 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 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 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 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 。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 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人物简介
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
的中小官僚家庭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 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九年春,授秘书省 校书郎。元和元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 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 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 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 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 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 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 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 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 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 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 白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