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四节 麻疹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四节 麻疹
3天遍及全身 ➢ 皮疹特点: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圆形
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 出疹时体温更高,体温高达39~40℃,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 传染病学(第9版)
六、临床表现
• 麻疹皮疹:躯干部 斑丘疹
• 麻疹皮疹:手 臂斑丘疹
• 为麻疹皮疹出 齐
五、病理特点
➢ 皮疹的病理改变:真皮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 形成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皮疹处红 细胞裂解,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
➢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 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
• 传染病学(第9版)
• 传染病学(第9版)
十、鉴别诊断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结膜炎 + ± -
猩红热
±
咽痛 + ±
+
麻疹黏膜斑 + -
-
出疹时间 发热3~4天 发热1~2天 热骤降后出疹 发热1~2天
皮疹特征 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 淡红色斑丘疹,由面部开始 散在,玫瑰色,多位于躯干 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 疹间皮肤充血
• 传染病学(第9版)
八、并发症
1.肺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麻疹过程中各个时期,是引起麻疹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2~3岁以下患儿。 1)原发性肺炎 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 2)继发性肺炎 继发细菌或其它病毒感染
2.喉炎 3.心肌炎 4. 脑炎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传染病学(第9版)
痛、肌痛、乏力等,多无麻疹黏膜斑,2~3天后出疹,但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及躯干 及面部。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疱疹、紫癜或荨麻疹等 4.无皮疹型麻疹 ➢ 多见于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全病程无皮疹,不出现麻疹黏膜斑,呼吸道症状可有可无、 可轻可重。因此,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
• 传染病学(第9版)
•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属副黏液病毒,为RNA病毒 ➢ 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 病毒包膜含有3种结构蛋白,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H)、融合蛋白
(fusion protein,F)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是主要的致病 物质 ➢ 人是唯一的宿主,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达到终身免疫 ➢ 麻疹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出疹前2天~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二)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90%为显性感染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 发病年龄6个月~5岁
•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
• 传染病学(第9版)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四节
麻疹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及预后 诊断及治疗 预防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 概述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 (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七、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2.血清学检查:麻疹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其中IgM抗体在病后5~20天最
高,阳性即可确诊麻疹 3.病毒抗原检测:取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
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 4.核酸检测:RT-PCR 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
症,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 2.重型麻疹 ➢ 多见于全身状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起病急骤,持续高热,全身中毒
症状重,可出现中毒性麻疹、出血性麻疹、休克型麻疹、疱疹性麻疹。此型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
• 传染病学(第9版)
六、临床表现
(三)非典型麻疹(atypical measles )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再次感染麻疹者。表现为高热、头
吸道和眼结合膜炎及麻疹黏膜斑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发疹前1~2天出现,第二磨牙处颊黏膜
直径约0.5~1mm 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1~2天内很快增多,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 麻疹黏 膜斑
• 传染病学(第9版)
六、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持续1周左右 ➢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颈→自上而下渐及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2~
九、诊断
流行病学史:了解当地麻疹流行史,与麻疹病人接触 临床表现:下列各期典型表现有诊断意义 1.前驱期的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 2.出疹期出疹与发热的关系(疹出热高),出疹顺序和皮疹形态 3.恢复期疹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褐色色素沉着 特异性检查: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期初,从鼻咽拭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 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停药后疹退
• 传染病学(第9版)
十一、治疗
(一)一般治疗
➢ 隔离至体温正常或至少出疹后5天;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 眼、鼻、口腔保持清洁,多饮水
五、病理特点
➢ 病变部位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及形成多核巨细胞
• 多核巨细胞
•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
• 传染病学(第9版)
六、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大多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
(二)典型麻疹:临床分为三期
1.前驱期:出疹前期,常持续3~4天。此期最显著的症状是发热(可达39~40℃),上呼
• 传染病学(第9版)
六、临床表现
3.恢复期 ➢ 皮疹出现后3至5天,体温开始下降,皮疹开始按照出现的顺序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
色色素以及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 传染病学(第9版)
六、临床表现
(三)非典型麻疹(atypical measles)
1.轻型麻疹 ➢ 潜伏期长,前驱期短、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