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2017·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

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

同时,教授的讲演虽然通过视频能让人们听到声音、看到动作,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

此外,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

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还要看到,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一部分信息,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

所以说,文化的传承靠人,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

以色列就成为中东的强国。

它靠的是什么?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在这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

其次,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文化内涵等一样。

最后,学者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

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

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

因此,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

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其中“话少”而术语多,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

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包括汉语还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

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

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基础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

但学者们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 .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 . 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偏误。

D . 熟悉文化遗产且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 . 文章例举以色列,说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 . 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名儒的简单明了。

D . 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2. (9分) (2019高三上·绥德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节选自百度百科《中国制造2025》,有删改)材料二: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国不断加大投入,中国和韩国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美国研发经费继续位居首位,占全球研发经费总量的30.8%。

2011—2014年主要国家及全球研发经费单位:百万美元(当年价)(节选自北极星环保网《一组图读懂<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材料三: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国制造已在世界领先,但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代表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企业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白晓光认为,中国制造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节选自《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高端》,201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材料四:记者: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怎样的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徐一平:要落实创新驱动,把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一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二是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

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让科学家的手和企业家的手握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强化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胡凌云:要加快研究以大学集聚区为核心引擎的“知识创新硅谷”孵化器的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设,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永续动力,为传统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创新植入的引擎与突破口,为高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孵化、成长提供土壤。

高美琴:形成高端人才群体是我们创新发展至关紧要的前提和基础。

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给他们提供一切我们能够提供的条件,使他们尽可能释放聪明才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要从观念、投入、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学习制度,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节选自《“中国制造2025”如何实现》,2015年3月11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制造2025”是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B . “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C .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近半数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只有某些行业世界领先,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大而不强”特征明显。

D . 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要以智能制造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并且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作为主攻方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制造2025”勾画了中国制造的远景目标,那就是用三十余年的时间,让中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B . 美、日、德、法、英等主要发达国家2011—2014年研发经费虽保持增长,但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C . 中国制造各个行业和大小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D .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3)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怎样的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请简要概括。

3. (12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活着的手艺王往他是一个木匠。

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

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

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面儿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

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

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

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

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

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

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

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

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

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能让他修饰成鲤鱼的眼睛。

树死了,木匠却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

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这十里八乡要做的那些精细别致的木工活儿,离开他还真的做不好。

他木工的作品真的就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结实耐看!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

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我在一边,就像看精彩的舞台表演,好过瘾。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

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粗糙的小活儿,他不干。

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儿。

他宁可憋在家里弄那些丑木头玩,磨、刨、钻、刻,忙得自得其乐,也不愿意接那些粗活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