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20133712080720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断裂的巨石
——驻马店市工商局食品商品检测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四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姓名:栗鹏
学号:**********
专业:建筑学
年级:2008级
指导教师:***
职称:高级工程师
完成日期:2013年5月20日
摘要
中国的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变化极端,建筑生态策略无法简单采用其他区域解决方法。
本案旨在探讨通过建筑表皮与腔体空间生态策略来达到以高效低耗的方式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室内微气候环境的可行性研究。
期望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筑多层表皮与建筑腔体协同设计的绿色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
力图通过一个设计构筑起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将建筑内外层的环境资源利用与建筑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得建筑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探索建筑空间节能设计新的模式,以达到改善办公建筑环境、节约能耗的目的。
关键词:夏热冬冷地区;多层表皮;建筑腔体;建筑节能
Abstract
China's summer and cold winter extreme climate change, building ecological policy can not simply adopt other regional solu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case with the cavity through the building skin space strategy to achieve ecological way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 indoor micro-climate of the feasibility study. Expect that the theoret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roposed multi-storey building effective cavity epidermis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polic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Sought in a design and construct a systematic design methodology, as well as targeted design patterns and design methods, the inner and outer layer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environmental resource use organically linked. Makes maximum building close to nature and explore architectural space saving design new models. Deep into the specific exchange of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in order to achieve improved office building environment,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Key words: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 Layers of skin; Building cavity;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目录
引言 (1)
1 概述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
1.3.1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
1.3.2 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
2 设计任务和要求 (3)
2.1 项目背景 (3)
2.2 设计要求 (3)
2.3 区位分析 (4)
2.3 文脉分析 (4)
3 设计原则 (5)
4 方案设计 (5)
4.1 方案背景 (5)
4.2 方案场地设计 (5)
4.3 功能流线分析 (6)
4.4景观环境分析 (7)
4.5生态技术分析 (7)
4.5.1气候特征与自然因素 (7)
4.5.2 生态设计策略 (7)
4.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办公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从古至今备受关注,占据了社会与其数量不成正比的资源配额,而且它也肩负着引领社会理性价值观的重任。
但由于办公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筑,经常被业主或者建筑师冠以“标志”的头衔,所以更多的情况下,对建筑立面与造型的关注远远超越了建筑的其它方面。
如何把办公建筑设计从“经济、坚固、美观”向绿色生态的方向推进,融入可持续的发展观,继而形成建筑设计手法与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融合,并最终达到既能实现建筑师对于艺术的追求,又能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环境作出应有的尊重与利用,将是新时代的建筑师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抉择。
1 概述
1.1 研究目的
办公建筑是公共建筑中的十分普遍的一种建筑类型,由于建筑本身设计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复杂性,能耗远大于住宅。
同时当今的绝大部分建筑被定义为形象设计,忽视了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使用者在外界气候环境中提供一个舒适的内部环境。
因此办公建筑对于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所以本次设计通过把建筑设置建筑腔体与建筑表皮协同作用,结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创造一个造型新颖、节能生态的办公建筑,打破传统办公建筑形式,改变建筑单调沉闷的内部空间和高能耗的资源浪费。
以达到运用绿色生态理论以及策略节约能耗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如何使建筑不仅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还能与自然共生,而不是使用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并排出废弃物的机械设备。
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塑造及细部构造的围合来达到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的目的的设计策略,从而增强对于生态建筑和可持续性发展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综合以上分析,本设计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l) 提高建筑对于自然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储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2) 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降低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3) 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从而降低建筑的运行费用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改善建筑的室内微气候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的热舒适度;
(4) 通过建筑围合的空间改善建筑室内热舒适度的研究方法,改变以往一味依赖于机械设备的模式,创造出结合当地气候特征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
1.3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工程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样建筑大师们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气候的充分尊重,并使之成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一个基点。
1.3.1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验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所。
其中清华大学是国内进行绿色建筑与生态节能研究的先行者,也是国内的领路者。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了大量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关于“气候”、“生态”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设计实践,进而将范围扩展到生态城市领域。
同济大学在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成绩,这些研究或基于实践探索,或基于实例分析,基本代表了国内绿色建筑研究的主流方向。
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规范,然而规范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点很低,我国在绿色建筑上需要做的努力还很漫长。
国家制定的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推动的作用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阻力。
1.3.2 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在印度,针对干热气候下的建筑遮阳和通风问题,查尔斯·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两项命题。
前者体现出他执著于有阴影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更适合于干热地区公共活动的理念;“管式住宅”则把烟囱效应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并加以改造,使之在不同季节之间具有可调节的“管式住宅”能力,既能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中创造了小尺度的户内外阴影空间,又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直接反映当地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在建筑实践中多次用到“管道”的设计概念他们是建筑中自然要素的输送载体,从而使建筑深层融入自然,具有“建筑腔体”生态调节功能。
总的来看,可被广泛运用的绿色设计策略和可实际操作的绿色设计方法依然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国内研究相对单薄,数量与质量均不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这样的情形下,绿色建筑在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从业建筑师的教育背景与继续教育,同样受制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进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实践,从我国的建设现状来看,绿色建筑的实践数量与我国当前的建设规模还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