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钢新1号4747m_3高炉开炉达产实践_王凤民

本钢新1号4747m_3高炉开炉达产实践_王凤民

本钢新1号4747m3高炉开炉达产实践王凤民欧继胜邹德胜(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本溪117000)摘要:对本钢新1号4747m3高炉开炉及达产的生产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

新1号高炉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对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合理的开炉方案,准确选择开炉料和各种操作参数,适时调整操作制度,优化高炉操作,实现了顺利开炉和快速达产。

关键词:高炉;开炉;达产Blowing–in and Production of No.1Blast Furnace in BXsteelWang Fengmin Ou Jisheng Zou Desheng(Benxi Iron&Steel Co.Ltd.,Liaoning Benxi117000)Abstract:The paper concludes the blowing﹣in and production experiences of No.1blast furnace in Benxisteel,on which a series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equipment are used.Sufficient preparation before the blowing﹣in,such as rational blow-ing﹣in plan,correct selection of charge and various operation data,properly adjusted operation duty system and optimized blast furnace operation makes the blowing﹣in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target be realized rapidly.Key words:blast furnace;blowing﹣in;reaching target output1概述本钢新1号高炉有效容积4747m3,于2006年9月16日动工建设,2008年10月9日开炉投产。

新1号高炉在整体设计上采用了多项先进的炼铁技术:⑴高架合并布置的烧结和球团矿槽及焦炭槽,最大限度地节省占地;⑵炉顶采用带分配器的固定上料罐串罐无料钟装料设备;⑶炉身上部设置镶砖球墨铸铁冷却壁,炉腹中部到炉身中部较高热负荷区域采用钻孔铜冷却壁,风口上部与炉腹下部采用密集式八通道强化型铜冷却板过渡,整体高炉采用了全冷却壁型式薄壁内衬结构;⑷炉缸炉底采用炭砖加陶瓷杯结构,炉缸铁口及象脚区域采用铜冷却壁,强化冷却,提高炉缸寿命;⑸粗煤气除尘采用高效轴向旋风除尘器,降低了后步煤气清洗系统的负荷,同时设置中间灰斗,使得放灰作业更安全,环保条件更好;⑹设置了两个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水系统,强化对炉体的冷却能力;⑺两套新英巴水冲渣,并附带两套小冲渣;⑻4座霍戈文内燃式热风炉;⑼煤粉喷吹系统为4罐并联喷吹主管加分配器喷吹工艺;⑽环缝煤气清洗配TRT煤气余压发电技术等。

本钢新1号高炉开炉,从烘炉、试车、试漏试压、装料、点火开炉直至逐步强化、达产,实现了安全、科学、高效。

高炉达产后,燃料比达到510kg/t以下,达到了4000m3级高炉开炉及操作控制方面的先进水平。

本钢新1号高炉开炉七周内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

2开炉前的准备工作2.1烘炉烘炉包括热风炉烘炉和高炉本体烘炉。

本钢新1号高炉配置4座霍戈文高温内燃式热风炉,采用三烧一送的工作制度,设计热风温度1250℃,最高拱顶温度1400℃。

本次热风炉烘炉共14天,烘炉进度严格按照烘炉方案进行,确保拱顶温度在100~650℃时,烘炉温度波动控制在±2℃;拱顶温度650℃~1200℃时,烘炉温度偏差不超过±3℃。

本钢新1号高炉共38个风口,高炉本体烘炉15天。

烘炉前33个风口安装了直径准108mm 的钢管,焊接成L 型达炉底,其余5个风口分别安装了炉底测温电偶、风口前端测温电偶和炉腹测温电偶。

烘炉管理以热风温度为准,按烘炉曲线进行烘炉,见图1。

2.2试漏试压高炉烘炉结束后,对热风炉、高炉本体、煤气洗涤等系统设备进行试漏试压,对整个高炉系统的流程工况做一次强度测试。

试漏分六个压力梯度进行:0.05MPa →0.10MPa →0.15MPa →0.20MPa →0.25MPa →0.28MPa ,分步缓慢进行提压。

每步升压稳定10min 再逐步提高,在压力达到0.10Mpa 、0.20Mpa 后,分别保压1h ,检漏结束后,继续按步骤升压至0.28Mpa 。

检漏期间上料系统模拟上料,确认各阀的运行状态,并对称量料罐的压力补偿进行测试。

2.3开炉料与开炉参数选择为满足生产需要,新1号高炉的入炉焦炭达到了100%干熄焦,而且焦炭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但与国内其他4000m 3级以上高炉用焦炭相比,本钢焦炭强度略显不足(见表2)。

新1号高炉共有7个焦槽,为提高入炉粒度,将其中的3个焦筛网格扩大为32mm ,其余4个焦筛网格都是25mm 。

开炉料成分与性能见表3。

参考国内其他4000m 3级高炉的开炉经验,确定本钢新1号高炉采用炉缸填充木材开炉,木材填充到风口中心线。

余下容积分别为净焦、空焦、分段带负荷料。

开炉总焦比确定为3.5t/t ,焦炭批重25.0t ,负荷由0.05起,逐渐达到2.2,炉料结构为烧结矿78%+球团矿22%。

空焦部分控制炉渣碱度0.9,带负荷料部分的碱度逐渐增加到1.05。

控制炉渣中Al 2O 3含量,使其<12%。

装入开炉料时采用激光测料面技术,根据测得焦炭与矿石的料流迹,最终确定布料矩阵:C 333321234567O 333221234567。

开炉料线定为1.3m 。

3开炉操作10月9日8:58新1号高炉送风投产。

送风时采取全开风口开炉,风口配置准120mm ×15+准125mm ×23,风口面积0.4519m 2,大小风口均匀分布。

送风风量2500m 3/min ,风温800℃,送风3min 后风口陆续点燃,15min 后所有风口全部点燃。

送风10h 后4个铁口先后喷渣并堵铁口,送风16h20min 后打开3#铁口,出铁时间152min 。

此次共出铁340.0t ,出渣190.0t 。

初次渣铁流动性良好,在放干渣120.0t 后改冲水渣。

开炉生铁成分与炉渣碱度见表4。

ÁÂÁÁÃÁÁÄÁÁÅÁÁÆÁÁÇÁÁÁÈÇÂÆÃÃÃÉÄÁÅÄÇÁ图1本钢新1号高炉本体烘炉曲线4达产过程4.1炉前渣铁排放为使炉前渣铁顺利排放,开炉前制定了出铁预案:第一次出铁时间不足3h要等到3h再打开另一个铁口;出铁时间不足2h应调整开口机钻头孔径;出铁时间超过2h45min未喷吹另一个铁口就必须打开进行重叠出铁;重叠出铁时间不超过30 min,重叠出铁的铁口打开空喷就堵上前一个铁口。

铁口技术要求:①铁口喷吹后堵铁口,堵铁口前必须清理干净铁口周围,防止冒泥,开口机钻头的型号为四种:准70、准60、准55、准45。

②目标铁口深度:3700mm±100mm,最低打泥量不得少于100kg,连续二次铁口深度不在目标范围就±50kg泥量。

③若每次打泥量已增至480kg,铁口深度仍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炮泥强度。

随着风量和产量的增加,炉前也摸索出了一套出铁制度,4个铁口3用1备,铁口角度定为10°,每日铁次控制在12次左右,开口时选择准55的钻头,以控制出铁速度在5.0~7.0t/min,间隔45min不下渣必须重叠出铁;堵口时打泥量稳定在400kg左右,铁口深度维持在3.7m;加强铁口维护,严禁堵口冒泥。

经过一系列调整,炉前渣铁排放逐渐达到制度化,这为炉内加风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4.2装料制度调整装料制度的调整通常根据风量的变化,通过十字测温与炉顶成像,根据边缘气流比重W 与中心气流比重Z 等多种因素进行装料制度的调整,调整的目标是使W 值保持在0.5~1.0,Z 值在8.0~10.0范围内波动。

新1号高炉的装料制度采用了重量布料方式,其优点在于,即使料流调节阀的实际开度比设定开度有少许偏差,每一档位也布了所要求的重量,这使得布料更均匀,煤气流分布更合理。

开炉初期由于入炉风量、焦炭负荷、矿石批重等操作参数都在不停的变化,所以煤气流分布不是十分稳定,需要通过不断的调整装料制度,来得到稳定而且理想的操作参数,经调整后的布料矩阵为:C 433221234567O 233321234567,W 值0.57,Z 值8.6左右,见下表5。

在研究了其他4000m 3级高炉的操作制度后,本钢新1号高炉也走大矿批的技术路线,使矿焦批重和入炉风量相适应,保证日料批在130批左右。

这样既稳定了煤气流,又提高了煤气利用率(见图2),降低了燃料比。

4.3送风制度调整为抵御外围条件波动对炉况状态的影响,新1号高炉开炉时有意选择了较小的风口面积,而当高炉开炉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原燃料的数量和质量条件趋于平稳,物料运输和渣铁罐调配逐渐得到了保证,使高炉具备了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条件。

开炉点火后120h 高炉开始喷煤,开炉2周后,风量加到6500m 3/min ,风速250m/s ,煤比130kg/t 。

而当风量加到6600m 3/min 时,炉况表现不稳,压差升高,炉腹煤气抵抗指数也升高,中心煤气流过于强烈,炉顶温经常在300℃以上,炉中心温度达到800℃,需要炉顶洒水来控制,炉况处理不及时易发生顶压冒尖等现象,通过增大矿批、改变布料矩阵以及装料料线等措施后均不见好转,日产在8500.0t 停滞不前。

因此,开炉后第4周休风扩大风口面积,由开炉时的0.4519m 2扩大到0.4733m 2。

更换风口初期高炉风量并没有立即增加,一方面由于更换风口前的炉况没有被强化到良好状态,另一方面更换风口后炉温控制的偏高,铁水物理热在1515℃以上,[Si]在0.6%以上,导致冶炼强度慢,入炉风量难以增加。

调整了两周后,铁水温度降到1500℃,[Si]在图2本钢新1号高炉开炉后矿批与煤气利用率的关系!!!!!!!!!!!!!!!!!!!!!!!!!!!!!!!!!!!!!!!!!!!!!!!!!!!!!!!!!!!!0.4%左右波动,下料速度缓步加快,入炉风量逐渐加到6950m 3/min ,炉况稳定顺行,日产量迅速上升到9500.0t 以上,煤比达到了150kg/t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