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 特点, 对河口鱼类的密度、 多样性、 生物量也产生了重要究
河口区域具有复杂多变的物理、 化学和水文条件, 环境因子复杂多变, 但河口区的许多重
[ (] , 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独特的 要的理化特征和生物特征并不是过渡性的, 而是具有独特性
系统, 因此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也具有多样性, 并且有关其生态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研究不仅具有生态意义而 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编号: !""#$%&’( ( (""& ) "&$""’)$")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 生态学研究进展
单秀娟!,( , 线薇薇! , 武云飞(
(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 (%%")! ; (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青岛 (%%""# ) 摘要: 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与其所处水域的环境因子有密切的关 系, 它的变动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时空异质性的制约, 而其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最 具代表性。研究证明, 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对鱼类资源的补充, 延续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 重要的意义, 但尚无系统报道。本文就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研究做了阐述。三峡工程 建设之后, 通过改变长江径流来改变长江口水域的温度、 盐度及其他非生物因子, 同时由于非 生物因子的变化, 也引起生物因子的改变, 从而使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的 生态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可以影响到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 进一步改变长江口水域生 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浮游生物; 生态学;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鱼卵和仔鱼主要出现在河口盐度在 (& 以下的浑浊水域,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季节各 水团的消长、 交换以及水团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春夏季是大多数鱼类进行生殖的季节, 温度 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潮流、 径流、 盐度和食物也对其有很大的关系。据调
[ %] 查 , 春季鱼卵占全年的 ,!. 。仔鱼占 %/0 /. ; 夏季鱼卵少, 占全年的 %-0 $. , 仔鱼占全年的
[ $] 及带鱼等, 主要分布在长江冲淡水与外海水的交汇区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空 [ (, ! " ,] 分布格局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大多侧重于以成体为基础的研究 , 关于渔业资源调查的也 [ # " %% ] 有很多 , 而对于鱼类补充群体即鱼类浮游生物的研究则侧重于具体鱼种鱼卵与仔鱼的形 [ %& " %- ] 态观察、 发育及营养研究 , 但关于鱼卵与仔稚鱼的群落结构、 分布及其生态学研究较 [ %, &) " &% ] [ && " &( ] 少 。至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则更少 。
[ &/ ] 场、 索饵场等 , 所以河口水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常较低, 并且随季节变化出现生物群落的 [ &] 季节替换现象, 这种物种替换所达到的适应性, 比种内的适应性更有效 。在调查的过程中
还发现一些大型的经济种类、 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在调查区内消失, 而且发现了一些从未出现过 万方数据 的小型的非经济种类, 并且部分鱼类在生殖时间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特别是三峡工程蓄
使河口营养盐下降, 致使渔业资源大幅度减产。而俄国西南部诸海在入海河流兴建工程后, 其 饵料基础发生很大的变化, 改变了食物链的结构, 齐姆良水利工程建成之后, 亚速海的浮游植 物和浮游动物大幅度下降, 从而消弱了渔业资源的基础。长江口三峡工程修建之后, 根据三峡 工程的蓄水方案, 将改变长江径流的季节变化, 从而影响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环境, 河口生态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改变。)9 月份水库蓄水使长江下泻量减少, 近岸水域水温有所增 高, 盐度也有所增加, 并且蓄水后, 下游水量降低, 河口海域淡水影响的区域缩小, 有机碳含量 降低, 海区的生物活动将受到影响。詹海刚 ( )**, ) 在研究珠江口鱼类群落时指出盐度是影响 该区鱼类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并且该区具有明显的生境梯度及其协同适应特征。 :0/;% ( )**< ) 在研究 =#3&>#/" 河口 ?$7 (&@3%A/% 湾时也有类似的结果, 另外, B&33#4 ( )*** ) 和 C"0>&4 ( )*** ) 指出温度和溶解氧也是影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丰度最有用的指示因子。因 此长江径流通过改变温、 盐及营养盐的季节分布来影响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的季节分布, 从 而影响着河口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改变了鱼类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 7 !" 过度捕捞 近年来,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很快, 海洋捕捞力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生物量, 并且捕捞设备 的现代化和捕捞技术的大大改良亦使捕捞强度大大增强。在强大的压力下其补充资源已远远 不能适应捕捞压力的盲目增长, 并且大多数未性成熟幼鱼及亲鱼被捕杀, 这样大大降低了渔业 资源的补充能力, 削弱了资源补充的基础, 使作为渔业补充资源的鱼类浮游生物受到很大冲 击, 其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甚至一些经济种类在此区内消失, 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 坏, 国内一些著名的渔场如舟山渔场等, 已难以形成鱼汛, 一些重要的经济种类资源严重枯竭。 如大黄鱼的年捕捞量由 69 世纪 ,9 年代的 69 D )9 E $ 急剧下降到 *9 年代的 6 D )9 E $, 带鱼和小 黄鱼等也几乎无资源可言, 渔获物的组成小型化、 低龄化现象严重。 ! 7 $" 污染 三峡建坝之后, 长江入海沙量, 特别是细粒泥沙量的减少, 使河口区水的自净能力有所降 低
[ 8< ]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长,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河口区, 且排污量逐年增加, 河口污染物浓度增高, 目前长江水域已呈现
[ 8, ] 富营养化的趋势 , 并且重金属离子在长江海口形成了离岸带高值区, 并且细沉积物中的有
机质、 污染物及某些成分含量也增高, 分布面积变窄, 使长江口的水文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 ] 河口环境, 凡是在此持续生存的河口种类一般是具有较大的承受能力和可塑性 , 环境条件
( 温度、 盐度、 溶解氧及混浊度等) 变化时, 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以及生理作用来调节它们 的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关系。每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 河口的各环境因子具有季节 规律, 使河口水域几乎包括了所有类型的生物群。但大部分种类都把河口作为产卵场、 育幼
!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是咸淡水交汇的水域, 其 中北亚热带海洋季风又具有热量丰富、 降水充沛、 光照量充足等特点, 并且受长江径流、 台湾暖 流及黄海冷水团等相互消长的影响, 环境因子变化剧烈, 生态环境错综复杂, 为海洋鱼类和其 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是鱼类索饵、 育肥、 繁殖的重要场所, 以致沿海形成闻名于 世的渔场, 其中著名的有舟山渔场和吕泗渔场就位于长江口的两侧。长江口海区特殊的生态
E期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水以后, 鱼类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得变化, 具体情况另文发表。在 !"#$%"%&’ %$ &( ( )*+, ) 和 -&./"0$ 1 23&4( )*+5 ) 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相同的现象, 这是与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
[ 6* ] ( 污染、 过渡捕捞和水利工程等) 对系统和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
[ &$ ] 松 ( %-## ) 指出鱼类群落的区域性变化主要是由温度、 盐度和深度的梯度及底质类型的差异
所引起的, 但水深可以作为群落变化的主要指标, 并且群落具有沿水深而成带分布的趋势, 这 一水深分布成带格局是群落对各环境因子的综合效应。 河口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栖息于河口生物的种类和数目, 大多数生物不能适应剧烈的
[ -. ] ’()*+ ( ,&&! ) 发现台湾潭水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除了与它们栖息地的微生物
[ 6* ] 使鱼类的生殖、 避敌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来自工厂和航运的矿物油污染也越来越严 万方数据 重, 而且沉积油还可以引起二次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长期性, 破坏水体的正常生物化学过程,
&.
海J 洋J 湖J 沼J 通J 报
F..-年
[ !" ] 大面积的破坏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 破坏鱼类资源的自我更新机制, 导致鱼类群落内生
态位失调。并且使鱼类浮游生物体内的生理机制也发生了改变, 体内残毒增多, 成活率降低, 严重影响了河口渔业资源结构。 ! # "# 厄!尼诺现象
[ !$ % !& ] 来改变鱼类浮游生物的分布, 它可以对黄 厄"尼诺现象通过影响产卵场的中心位置
海冷水团和台湾暖流产生作用, 从而影响海水的温、 盐度及饵料, 进而改变中心产卵场的位置, 改变河口区鱼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格局。并且当厄"尼诺现象发生时,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使中上层鱼类数量减少。另外, 全球气候的变化也会引起鱼类浮游生物的迁移, 从而改变了鱼 类浮游生物的群落的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 # $# 其他
!" 影响长江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因素
! 7 #" 长江径流 长江径流对长江口的流场、 温盐分布、 锋面变化、 产卵场中心位置及营养盐的输送等都有 影响,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营养盐强烈的物理梯度变化也与鱼类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