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及其环境保护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及其环境保护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及其环境保护摘要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11科346属55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现已记录到各类动物计1 6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二级保护动物84种。

在盐城沿海滩涂生物资源保护方面应注重科研和规划,强化科学管理工作,以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滩涂湿地;生物资源;珍禽;环境保护;江苏盐城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亦即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称盐城生物圈保护区,是以丹顶鹤等湿地珍稀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滨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国最大海岸带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其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2°34’~34°28’,东经119°48’~120°56’之间,由盐城市沿海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五县(市)滩涂组成,总面积4 530km2。

它始建于1984年,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接纳为网络成员。

根据调查研究,本区共有鸟类394种[1-9],其中有丹顶鹤、白头鹤等我国一级保护动物12种,大天鹅、白枕鹤等二级保护动物65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鸟类190种,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的鸟类53种。

丹顶鹤的保护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目前世界野生种群数量仅2 600只[10],迁徙种群约1 600只[2],近年来此越冬的数量多时达1 128只,为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迁徙越冬种群。

同时,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又是东南亚及澳大利亚与西伯利来苔原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是水禽繁殖、越冬的重要场所和珍稀濒危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

1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的形成及其演变江苏盐城海岸带位于中国海岸中部,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

早在1128~1855年间,黄河从江苏北部入海,长达700余年,在江苏的南端是长江入海口,南北两方的丰富径流带来了大量泥沙,形成了广阔的苏北黄河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

黄河入海的大量泥沙经过潮流、波浪作用的参与,又在三角洲两翼的海湾中形成了广阔的滨海平原,其成陆方式以沙洲并陆为主,以并陆后岸线的均匀淤长为辅[9,11,13,14]。

1855年黄河北迁后,泥沙来源骤减,致使射阳河以北开始侵蚀,射阳河以南仍在增长,保护区核心区滩涂仍以每年50~200m不等的速度向海域延伸[12]。

以现在的射阳河为界,北部地区在1855年黄河北归后,泥沙来源断绝,岸线侵蚀后退,岸线平直,潮间带海滩较窄,宽500~1 000m。

基粒粉砂质,高潮线附近有贝壳堤发育,以废黄河口附近最小,向南和向北逐渐变大。

在灌河地区,1855~1983年海岸约后退7.6km,废黄河三角洲约被大海吞没1 400km2的土地。

由于海堤的建造,目前海岸的后退基本停止,但受台风和风暴潮影响,海滩的下蚀仍在继续。

本段有两条较大的入海河流,但因其上游有2个湖泊调节,入海泥沙甚少,形成了地势低洼而平坦的大片盐田或沼泽[11]。

射阳河口以南至新港岸段堆积的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岸线走向北西,沿岸辐射沙洲主要分布在斗龙港以南的海域,沙洲脊之隔以10~20m的深槽,沙脊为灰色细砂,砂量为80 %。

岸外有辐射沙洲掩护,是近千年来海岸不断淤长形成的海滨平原,其地面高程在2.0~4.5m左右[9,11]。

在平均高潮位至小高潮位之间有人工种植的大米草(Spartinaangelica),有利于悬浮物质堆积。

本段平均高潮位线外延速度最快年份达400m[9,11]。

由于滩涂宽阔,盐土植被类型齐全,低等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储量丰富,为高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因此,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有利于湿地特有高等动物水鸟种群的栖息与繁衍。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盐城沿海滩涂45 300km2 中有1 334km2的潮上带滩涂被围垦开发,仍有部分滩涂保持自然状态或被改造为人工湿地,并且以平均49~85m/a的速度向海淤进,以0.1~10.0cm/a的速度淤高。

滩涂植被伴随着滩面淤高淤进依次向海域推进,使盐城滩涂湿地植被面积不断扩大,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

2生物资源现状2.1植物资源根据资料统计,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共有高等植物111科346属559种[9,15-17],其中蕨类植物15科16属20种;种子植物96科330属53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6科12属19种,被子植物90科318属520种;在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20科118属230种,双子叶植物70科200属290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它们是野大豆、珊瑚菜、野菱、莲,均为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区植被种类组成比较丰富,禾本科为种子植物最大科,较大的科还有菊科、莎草科,豆科居次要地位。

单种科或单种属如苏铁科、银杏科、罗汉松科、胡桃科、荨麻科等40科,多为引种或栽培种。

互花米草、芦苇、盐地碱蓬是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植物的优势种,分布广泛,对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保护区内共记录有淡水浮游植物7门96种[9];近海浮游植物190种[9],其中包括浮游硅藻166种和变种、甲藻21种和变种、蓝藻2种和金藻1种。

保护区内类型各异的滩涂湿地生境及其植物资源,为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保持区域高质量环境等奠定了重要基础。

2.2动物资源保护区内现有记录的各类动物计1 66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二级保护动物84种。

2.2.1哺乳类。

保护区有记录的哺乳动物计31种[9,18],隶属于7目15科。

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食肉目,共计有5科9种,占总数的29.03%;其次是啮齿目有7种,鲸目有6种。

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偶蹄目中有1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鲸目中有6种、鳍足目有3种、食肉目和偶蹄目各有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2.2鸟类。

保护区内先后共记录有鸟类394种[1-9],隶属于19目52科,其中物种数量较多的分别是:雀形目鸟类有144种,鴴形目鸟类有60种,雁形目鸟类有36种,隼形目鸟类有34种,鸥形目鸟类有25种,鹳形目鸟类有21种,鹤形目鸟类有15种。

从生态类型来分,保护区内有留鸟30种、夏候鸟56种、冬候鸟119种、旅鸟189种,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7.61%、14.21%、30.20%、51.78%。

在保护区内繁殖的鸟类共有66种,占总数的16.75%。

保护区内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尾海雕、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黑脸琵鹭、大天鹅、白枕鹤、灰鹤、大鵟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

在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的鸟类中,保护区内有稀有种15种,濒危种7种,易危种11种,不确定种3种。

在Birds to Watch名录中(Birds to watch:the ICBP World Checklist of Threatened Birds,Collar and Andrew,1988,1994),保护区内有53种鸟类被列入濒危物种的红皮书。

此外,保护区内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联合保护的鸟类190种,占协定保护鸟类总数的83.70%;有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鸟类58种,占协定保护鸟类总数的71.60%。

因此,保护区在珍禽及候鸟和栖息地保护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3两栖类。

两栖动物8种[9],均属于无尾目种类。

2.2.4爬行类。

爬行动物26种[9],有5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上看,龟鳖目种类有4科8种;有鳞目蜥蜴亚目有3科8种;蛇亚目种类3科10种。

以地理分布来分,暖水海洋种6种,两大界均有分布的广布种8种,东洋界种9种,古北界种3种。

2.2.5鱼类。

鱼类284种[9],隶属于30目104科,其中近海种类约149种。

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种。

在全部种类中,软骨鱼亚纲有10目18科32种,全头亚纲1目1科1种,硬骨鱼亚纲有19目85科251种。

从保护区内的近海鱼类组成来看,鱼类种类常年以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西部和中国东南近海的暖温性种类占优势,其鱼类区系的特征是暖温带性质,属于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的范畴。

2.2.6昆虫。

昆虫共记录到508种[9],隶属于18目122科。

物种数量较多的几个目分别是:鳞翅目24科132种,鞘翅目24科128种,膜翅目14科61种,双翅目13科45种。

2.2.7近海底栖和潮间带动物。

近海底栖和潮间带动物(含保护区内水体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共记录有325种[9,19],约占全省总数的82%。

其中腔肠动物8种,环节动物有63种,软体动物154种,腕足动物3种,节肢动物87种,棘皮动物8种,半索动物和尾索动物各1种。

2.2.8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计89种[9],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达42种,占发现物种总数的47.19%;水螅水母类种类次之,有29种,占物种总数的32.58%。

其他各类群均较少,分别为:糠虾类5种、樱虾类4种、毛颚类3种、栉水母类和磷虾类各2种,枝角类和腹足类各1种。

由上可见,保护区内辽阔的海涂湿地蕴藏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该地区不仅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同时又是一些濒危物种关键的栖息地。

3生物资源环境保护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即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沿海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物种数量约占我国海岸带生物物种总数的1/10。

是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科研基地、物种基因库、鸟类的天堂、天然的博物馆。

它在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及丹顶鹤等珍禽保护等多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1注重科研和规划,强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区划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通过科学研究、专家论证,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当前在“向海洋进军”,“加快滩涂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形势下,应研究并建立湿地生态经济系统,提高预测能力,进一步研究其演变规律,为适时调整保护区的区划、控制越冬地的适度规模提供科学依据[7]。

对海岸进行的开发应在水产品养殖塘、芦苇地,以及盐田、水稻田等方面研究规划并进行实施。

面对上述新形势,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许多开发计划正处在规划、设计、论证及实施阶段。

这种高强度、全方位、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势必改变湿地生态系统,并对丹顶鹤等水鸟及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影响。

因此,协调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一个首要且重要的研究课题,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加以论证。

将保护区建设纳入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并通过地方性政策予以保证实施和约束,依靠科学技术,寻求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具体途径,重点研究并建立湿地生态系统,使人工和半人工的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相结合[7],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3.2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生物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保护与开发是不容回避的一对矛盾,要协调并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切实考虑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充分利用保护与开发本身所固有的能够相协调和促进的一面,使矛盾转化为互利共存的新型关系[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