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错案的发生,既牵连了无辜的受害者,酿成了一幕幕悲剧,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和司法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又破坏了社会正义,颠倒了日常生活的是非黑白标准,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和不利后果。
刑事错案发生的数量多寡和严重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司法文明的风向标,如何减少乃至消除刑事错案也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证据的审查判断为视角,选择刑事错案防范这一主题,根据错案成因及其发生规律来研究刑事错案的界定及危害,错案防范视野下证据审查判断的基本路径,证据审查判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这几方面进行论证,以期能够规范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避免刑事错案的再次发生,达到维护刑事司法公平、正义的目的。
关键词:刑事错案;证据;错案防范;审查判断2010年5月9日赵作海被宣布无罪释放,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开封市第一监狱整整服刑11年,还有之前相继曝光出来的杜培武故意杀人案,唐泽丰强奸案,李化伟故意杀人案,谭富义故意杀人案,孙万刚故意杀人案,佘祥林故意杀案,徐计彬强奸案等刑事错案成为了我国法律实践进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极大的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权威,也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舆论媒体、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民众的热切关注和深刻反思。
在当今文明社会怎样消除刑事错案?专家学者及司法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法,但国内学者对刑事错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刑事错案的概念和刑事错案产生的原因,还有对错案的赔偿问题上。
本文则选择在从证据的审查判断为视角进行论证。
一、刑事错案的概述(一)刑事错案的界定目前对于刑事错案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学说是客观错案说。
“错案是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改判的案件”[1]“刑事错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行使职权、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因对案件的基本证据或基本事实认定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或者在办理案件中违反法定诉讼程序而导致刑事追诉或者定罪量刑出现错误的案件”[2]。
这是一种根据案件最终处理结果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作为判断标准的学说。
第二种学说是主观错案说,是指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主观上的过错来进行判断 [3]。
第三种是主客观结合错案说,即“错案是指审判人员在立案、审理、执行案件过程中,故意或过失违反程序法或实体法,导致处理结果错误并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案件”[4]。
因刑事错案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再加上各个国家的法律规则不尽相同,导致刑事错案从不同的主体或角度都可能有不同的界定,笔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如下:本文所称“错案”,主要包含以下两类:第一,无犯罪行为者被判有罪及犯轻罪而被重判的案件,即冤案,简称“错判”;第二,有犯罪行为应定罪而被判无罪及犯重罪而被判轻罪的案件,简称“错放”。
(二)从证据制度角度探究刑事错案的成因1.侦查机关取证过程不规范笔者认为,虽然新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严禁刑讯逼供,且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但是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依然存在强制获取言词证据的现象,这种从供到证的侦查模式让几乎每一起刑事错案的背后基本上都有刑讯逼供的影子,虽然刑讯逼供不必然导致错判,但几乎所有的错案都是刑讯逼供所致;2、诱供、骗供等不当行为获取言词证据现象时有发生。
在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经常会通过使用引诱或欺骗的方法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甚至还以类似的方法获取证人证言。
因引诱和欺骗的询问方式导致犯罪嫌疑人、证人提供了虚假供述和证言,从而就为刑事错案的发生埋下了隐患;3、搜集证实犯罪主观方面证据的意识薄弱。
在办案实践中,侦查人员往往仅重视客观证据的搜集,而忽视了对主观方面的取证,导致案件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或者有的侦查人员只重视收集嫌疑人有罪和加重处罚的证据,而忽视其罪轻或无罪的证据。
4、取证不及时。
案发的时间越短,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取;知情人也越容易查找到;证据的可信度也就越高。
如果在取证的时候不够及时、不够细致,就会致使证据湮灭或不能形成证据链。
例如在一起盗窃汽车案件中,侦查人员在勘查现场时就发现了鲜明鞋印,但是他们只是拍照了事,并没有提取鞋印。
嫌疑人曾经在案后又经过了案发现场,如果当时能将嫌疑人的鞋印与现场鞋印核对的话,就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那么该案嫌疑人也就不会因为翻供而导致不诉。
2. 证据可采性规则缺失理论界学者指出:前几年,刑事错案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证据的取证、审查、判断、运用出了问题,如案件在侦查阶段均存在刑讯逼供,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被告人的供述定案。
因刑讯逼供而导致了大量冤假错案的发生,而刑讯逼供与我国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5]笔者认为:在对待刑事案件时,我国法学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于证据的证明力研究,而忽视了对证据的能否采用的探讨。
例如:被害人陈述证据的种类不规范,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相关证据取得及运用制度在法律条文上的规定还不明确、不细化,这就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刑事办案人员对证据的采纳缺乏明确的标准。
在程序上也没有系统的规定,侦查部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证据标准可以依照,收集证据的随意性偏大,证据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刑事错案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证据可采性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完善科学的证据可采性规则,保证证据取得的公正合法性,严格制约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规范审判机关认定证据的行为,坚决排除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
3、刑事证明标准不规范我国刑事诉讼中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被表述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标准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判定案件事实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讲这种要求是正确的,但是客观事实讲的是己经发生的事件,这就要求司法办案人员通过侦查行为来收集证据,以期还原当时发生的情况,而从侦查结果的真实是否来反向验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有尺度的证明标准是确定诉讼证明是否达到证据充分的标尺,所以司法人员需要明确如何衡量与把握“证据确实充分”这一要求。
但是以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刑事证明标准显然是过于大而空,因为“证据确实充分”这一要求本身并没有告诉侦查人员寻找证据时具体可操作的衡量尺度和方法,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感知以及内心的标尺收集证据和认定案件事实,而办案人员的这些感知都是不同的,因此造成办案人员之间很难达成共识。
为了解决“证据确实充分”的不具操作性,司法人员也提出一些具体的、比较有操作性的标准,如形成证据链、证据相互映证等。
但这些标准缺乏适用上的统一性,难以升华成理论,反而在定案时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分歧。
所以这种缺乏操作性的规定直接影响了办案的准确性。
二、错案防范视野下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我国学者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错案的成因可概括为不当地获取以及使用证据,换而言之就是“任何刑事错案的背后总有形形色色的证据问题存在,这是错案形成的铁律!”[6]因此,对证据正确地审查判断对于避免刑事错案的出现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证据三个特性的审查1 证据的关联性关联性又称相关性,是证据的基本属性之一。
一般来说,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证据的关联性是“证明性和实质性的结合”。
“证明性”指的是“证据的提出使其欲证明的事实主张的成立更为可能或更无可能”;而“实质性”是指该证据欲证明的必须是案件的待证事实[7]。
通过对证据关联性的审查来排除不适格或关联性不强的证据,避免因为这些证据使法官错误地认定事实。
通过办案的实践经验,司法机关在办案的过程中,应重点排除以下二种关联性不强的证据:第一,品质、品格证据,犯罪前科等容易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产生偏见的一些事实材料。
第二,通过测谎仪等因心理测试而得出的关联性不强的事实材料。
心理测试可能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所关联,但心理测试是否具有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故心理测试对案件事实不具有“证明性”,因此它也不能作为有“关联性”的证据。
例如,在云南杜培武案中,司法人员就是过于迷信心理测试的结果,导致混淆了真假证据,最终酿成悲剧。
2 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以合法的程序收集并且以合法的形式来表现,具有来源合法和表现形式合法的双重属性”[8]。
证据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虚假的证据会误导司法人员,使其对案件形成错误的认识,而对真实证据的错误解读也必然会使司法人员错误的理解案件。
因此,法官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时要尤其注意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是否合法,尤其是证据取得的程序、方法是否合法,对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辨认笔录为例:在很多案件中,目击证人或受害人的辨认笔录对案件的判决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果在进行辨认时不按照法定的程序,如辨认前没有就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向辨认人详细询问、没有把辨认对象和其他对象混杂在一起,以及给予辨认人不当的暗示等,都可能使辨认结果失实。
在我国,因为辨认程序的不合法而产生的错案也很多,如河南张海生强奸案即是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组织辨认,并且做出了不正确的暗示而导致的:该案在侦查阶段时,侦查机关让受害幼女王某与她的3名同学对张海生及和他坐在一起的5名男子进行辨认。
起初王某与她的同学并没有指认张海生,但是办案民警却提示让她们反复看,直至她们指认出张海生才作罢[9]。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辨认人事先看到了辨认对象,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辨认结果。
因此,在侦查取证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才能做到不枉不纵,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
而在案件的审查判断环节,如果也能按照法律的规定、下足功夫查证证据的合法性,那么即使在侦查取证的阶段出现了不合法的证据结果,也会有效避免错案的发生。
因此,在案件的审查判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查证证据的合法性。
3 证据的客观性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事实必须是随案件的发生、发展而遗留下来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笔者认为,证据的客观性由两个特质:第一,证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第二,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为依托,任何一种陈述都不为真,那么它理所当然就不可能成为定案的证据,由此看来,客观性是审查判断证据的一条原则性标准。
总之,客观性是证据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证据是否客观属实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有密切地联系。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证据的客观性也是法官审查证据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认为,对证据材料客观性的审查,首先要审查其本身,即审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日常生活规律,即“情理”;其次是考察该证据与其他证据能否相互印证,即“相互印证”。
依照以上两种方法查找证据的矛盾,从而发现疑点,这既是审查判断证据真伪的基本方法,也是防范刑事错案的重要方式。
(二)对非法证据的区分与排除1 非法言词证据的区分与排除“刑讯逼供”广义上指的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肉刑”、“变相肉刑”以及“精神刑”等“肉刑”是指以电击或殴打等方式造成被审讯人人身伤害以逼迫其招供;各种各样的逼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