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目前很多青年人对一些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并进行热烈庆祝,却对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忘了。

对此我们应该()A.全面吸收外来文化B.通过立法禁止国外节日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D.熔铸百家、博采众长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据此回答2-4题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A.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4.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公平、公正、合理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做到()A.吸收一切外来文化B.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D.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6.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立足于社会实践C.文化工作者的努力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9.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A.广播、电视的出现B.网络的产生和发展C.印刷媒体的推广D.电子技术的发展10.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这段话认为()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决传统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11.既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的是()A.文化的多样性B.文化的融合、借鉴C.文化的排斥D.文化之间的竞争12.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13.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

应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1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它的特定文化功能有()①选择文化的功能②传播文化的功能③创造文化的功能④培养“四有”公民的功能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5.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许多人特别是中小学生越来越轻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

这告诉我们()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充分发挥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书法艺术渐趋消失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看法正确的是()A.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D.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17.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

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8. 自1987年以来,中国已有29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确立和保护方式是()A.协商一致B.按国际化原则C.名录D.质量高低郑和下西洋,不仅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传到了亚非国家,也从这些国家带回了他们民族的一些商品。

据此回答19-20题:19.郑和下西洋属于文化传播的何种途径()A.商业贸易B.人口迁徙C.教育D.友好往来20.郑和下西洋,与亚非一些国家进行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意义是()A.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B.使外域文化传入了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C.要在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下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D.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21.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A.体育运动项目B.民族的语言文字C.民族的文化遗产D.庆祝民族节日22.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法之间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下列叙述中属于该意义的有()①通过相互借鉴,促进各国经济文化发展②可以为我国的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进步及和平与发展③有利于中法结盟,消除分歧④有利于中法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民族特征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了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在传统文化中无任何差别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24.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A.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C.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5.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禁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

“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

这表明()A.文化创新来自于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D.文化创新毫无实际意义26.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A.发展先进文化B.繁荣民族文化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实现文化的多样性27.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兼容并包、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8.从文化的角度看,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A.发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B.进行民族文化创新C.文化应来源于社会实践D.民族文化应面向世界29.“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继承和发展C.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们都应该继承30.建设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下列选项最符合学习型社会核心内涵的是()A.学海无涯 B.学以致用 C.学之,则难者亦易已 D.温故而知新二.简答题31.材料:孔子曾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可见,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观念。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是分配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2.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

我们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1)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是什么?(2)请你就革新岭南文化提合理化建议。

(至少3点)33.材料:在当今这个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精品力作、呼唤名师大家。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主动到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推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

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精神,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传世佳作。

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