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热镇痛药PPT课件

解热镇痛药PPT课件


➢ 镇痛作用 组织受损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及释放
致痛物质,同时也产生与释放前列腺素E2,致 痛物质激动伤害性受体导致疼痛的发生,而前
列腺素则可使伤害性受体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提高,如组织中缺乏前列腺素,伤害性受体不
可能被激活。
1. PG可易化伤害性系统的突触冲动的传导,电刺 激脑及脊髓神经可引起PG的释放。
2. N-甲基-D天冬氨酸及P物质诱导的痛觉敏感, 可被解热镇痛药减弱,
3. 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能抑制中枢唤醒反应,说 明了其止痛作用有中枢参与,此结果正说明 NSAID对炎症性疼痛疗效更佳的道理。
2. 解热作用 发热是由热原(如外热原革兰阴性菌 细胞膜的成分,是脂多糖和内热原如白细胞介 素)激动下丘脑PGE2的合成增加,而使体温调 节定点提高,皮肤血管收缩及抑制发汗,散热 减少,通过寒战产热而使体温升高。
1) COX-1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它催化合成PGE2 和PGI2具有稳定细胞膜功能和保护细胞作用。 如在胃粘膜中的PGE2,则有促进胃粘液分泌, 起保护胃粘膜作用
2) COX-2则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而生成的 COX,只存于受损伤的组织中,由它催化 合成的PGE2和PGI2是原炎性前列腺素,具 有强的致炎、致痛作用。可见如能选择性地
抑制COX-2的功能,可起到抗炎止痛作用。 而且对胃肠、肾的毒副作用可大大降低。阿
司匹林、吲哚美辛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 用不强,甚大至对COX-1的抑制作用比 COX-2的作用还要强些。因此,对胃肠与肾 的毒性大。有人提出对COX-1和COX-2抑制 强度的比率衡量药物安全性。
2. NSAIDs抑制COX的方式 随结构而异。 实验证明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是通过 对COX活性中心乙酰化或以共价键结 合,对其产生难可逆性抑制。而甲芬 那酸和布洛芬则是与COX的底物竞争 COX,产生可逆性竞争性抑制作用。
解热
第一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1.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等) 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等) 3. 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 4. 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5. 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 6. 烯酸类(吡罗昔康) 7. 吡唑酮类(保泰松)
一、水杨酸类
• 解热镇痛药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 及其他有机酸类、苯胺类及吡唑酮类。
概述:解热镇痛药的发展简史
1. 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salicyl ic acid)
2. 1899年Bayer 药厂合成aspirin,开创了NS AIDs发展的先河
3. 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
4. 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
5. 20世纪70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 乙酸类等
1.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常 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头痛、牙痛、 肌肉痛等;抗炎抗风湿也较强,可使急性患 者24~48h内退热,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 血沉下降。
2. 影响血栓形成 小剂量预防心、脑血管梗塞, 血小板环氧合酶对Asp特别敏感,一次剂量 即可使环氧合酶乙酰化而不可逆灭活。
35 36 37
39 38
下丘脑的体温 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平 衡,达到体温 恒定。 调定点学说
3. 抗炎作用 机制是特异性抑制COX。 PGE及PGF能炎症(血管扩张、通透性 增加、水肿、疼痛、增加白细胞游走) 及增强炎症介质组胺、缓解肽与5-HT的 作用。此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能还有其 他的机制,如抑制细胞粘附及其功能等。 对于慢性炎症疾患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此类药物仅对症治疗,缓解症状而不能 改变疾病的慢性过程,包括骨破坏形成 的翳,关节变形及功能障碍。
特点:
• 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其中大多数还有抗 炎及抗风湿作用。
• 它们的化学结构虽属于不同的类别,但均 有共同的作用;也有相似的不良反应、较 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等。
• 阿斯匹林与吲哚美辛是典型的前列腺素合 成酶抑制剂。对氨基酚类虽然抑制前列腺 素生物合成的作用较弱,但其作用却与阿 斯匹林相等,虽没有抗炎作用,仍可应用 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水杨酸类包括Asp及水杨酸钠等。Asp本身 有药理活性,吸收后很快水解为水杨酸。 主要的活性物质为水杨酸阴离子,但是Asp 的镇痛作用较水杨酸钠强,提示它有内在 活性,不能完全以转变成水杨酸起作用来 解释。由于阿司匹林能使蛋白质乙酰化, 此种特性可联想到其作用及毒性与原药有 所不同的原因所在。
阿司匹林(aspirin)
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1. NSAID对COX的抑制作用 当机体受损时, 细胞膜释放出AA,AA在环氧酶 (cyclooxygenase,COX)作用下,合成中间产物 环内过氧化物(PGG2和PGH2),再经酶的 催化而合成PGE2,PGI2,PGF2α与TXA2等生物 活性介质。COX有两种异构体,即COX-1和 COX-2,它们存在的部位不同,生物功能亦 不同。
• 疼痛的传递及控制系统; 1. 强烈的伤害性刺激引起组织的损害而释放致
痛物质激动伤害性受体产生痛觉冲动沿外周 感觉神经C纤维,传至脊髓后角胶质区再向 脑干躯体感觉区传,引起痛觉及情绪反应;
2. 另一方面通过中枢下行疼痛控制系统,控制 在脊髓发生的冲动,激活此系统可抑制冲动 继续传播,参与此系统突触传递的递质有脑 啡肽、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
3. 解热机制:解热镇痛药抑制PG的合成,使体温 调节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血管扩张,发 汗,散热增加,从而发挥解热作用。物理降温 如敷冰袋等也可得到同样效果。
产热
战栗 肌紧张 肌肉运动 内分泌腺活动 基础代谢 糖类 蛋白 脂类
散热
不感蒸发 出汗
皮肤血流 体表面积
换衣着 环境条件 传导、辐射
蒸发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主讲
刘建新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教学目的 1. 掌握解、临床用途 和不良反应。
2. 熟悉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 布洛芬和吡罗昔康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 主要不良反应。
3. 了解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