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的四大技巧教练的四个最大的武器,称为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
1.聆听——从对方的叙述中了解他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
2.发问——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发现他的潜力所在。
3.区分——让对方更加清晰:哪些行为是对自己的目标有用的,哪些属于“添乱”之类。
4.回应——发挥镜子的反射作用,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
聆听为什么教练要聆听聆听什么怎么听用教练的话说,聆听是为了获取资料,了解真相,得到回应,然后有针对地给予回应。
有一位章小姐,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某个先生,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甚至,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他人不在,弄到后来该办公室人际一点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工作绩效。
章小姐的上级吴总是一位教练。
当吴总得知章小姐的情况,便和章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吴总:“小章,你喜欢吃榴莲吗”章小姐:“不喜欢。
”吴总:“那如果我喜欢吃榴莲,你会不会觉得我错了呢”章小姐:“当然不是啊。
”吴总:“那你会不会觉得喜欢吃榴莲的人很讨厌就不和我一起工作呢”章小姐:“哦,当然不会。
”吴总:“你有没有发现,你不喜欢某样东西,不等于那样东西就不对你可以不喜欢榴莲,你也可以甚至可以不喜欢那个爱吃榴莲的人,但并不妨碍你和他一起工作呀。
”“哦!”章小姐一下领悟了很多事情。
吴总说:“假如你和你家里的人,和你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喜好,你会怎样和他沟通呢你会试着去了解对方的独特之处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朗州刺史李翱,原本是学儒家的学者,素来听闻药山禅师悟道高深,便亲自去到禅师所在的深山求法。
当侍者将李翱引进药山禅师的丈室,药山正全神贯注地读经,对李翱丝毫不加理睬。
李翱个性急躁,便喃喃抱怨说:“亲自见到本人,才发现他并没有像传说中和我想像中那么有道行。
”说完便起身要离开。
药山立刻说:“你为什么宁愿相信自己的耳朵,却轻蔑了自己的眼睛呢”李翱于是拱手向药山致谢。
为什么人会变得固执聆听的功力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固执的人和别人沟通时,听到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就像章小姐,只要她的那个先生一过来搭话,她马上就会在脑子里跳出反对的观点:“他肯定又来烦我了。
”“他找我肯定不是好事情。
”也像上面故事中的朗州刺史,并不是被传闻左右了自己,而是因为自己脑海中固有的“听到的东西”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
没有了仔细而有效的聆听,你就会形成永远无法看到、也无法突破的盲区,这时,固执就成为人性中的弱点。
一般而言,教练在教练他人的过程中,需要聆听的是:对方的话语:他讲话的内容够清晰吗明确还是含糊是什么样的语气,坚定、肯定还是软弱身体语言:他讲话时是什么表情是什么姿势他的身心是一致的吗此刻的他是放松的吗他讲话之前的行为是什么和行为后有改变吗对方的信念:他话语后面的正面信念是什么信念后面还有什么信念这份信念有多强烈(伴随的是什么情绪)他的信念有助于他的目标吗价值观:他话语后面的正面动机是什么这件事后面他追求的价值是什么那份价值后面还为了什么最高价值是什么他的价值观有助于他的目标吗情绪和感觉:那份情绪是什么他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吗他的情绪和感觉给他的信号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有认识到这份情绪吗他有学习到这份情绪的意义吗他的这份情绪和感觉有助于他的目标吗他的焦点所在:他的焦点在目标结果上呢,还是在问题上他的焦点在过去呢,还是在现在或未来他的焦点在外,还在内他的焦点在别人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聆听的三个境界聆听包括以下三个境界:一,用耳朵听,这是聆听的最基本形式,当然也是最低的阶段;其次,用眼睛、用耳朵、用自己的感觉进行全身心的聆听,是第二个阶段的聆听;第三,最高境界是“无心胜有心”,完全不用自己任何判断地聆听,能不受任何经验限制和束缚地聆听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答案,那是“无”的境界或者说是“中立”的境界;在第一个最低的阶段,你只可以听到话语;在第二个阶段上的聆听,你可以听到很多回应,包括语气、身体、情绪、感觉、行为层面、他所在环境层面给出的回应;一般来说,如果教练能听到第二个境界,都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力,实属不易;在最高境界上的聆听,才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话语,不仅仅是回应,而是听到对方深层的内心世界。
有句话说:“透过那有声的语言,听到那无语的存在。
”这种境界只有很少数的成道者才能真正达到。
由此也可见,教练的聆听并非仅仅是指一般我们日常习惯的用耳朵去听的意思,而是接纳回应的意识和能力。
在NLP技巧中,有感官敏锐度的训练、对信念和价值观的理解、觉察层次(理解层次)、感知位置、检定语言模式等都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教练过程中的聆听能力。
发问世界顶尖的NLP潜能激发教练安东尼·罗宾是很多世界级名人的心理教练。
他的发问技术是一流的。
在他已经出版的《唤醒你心中的巨人》一书中,几乎全篇都用发问来引导读者,无怪乎他说,所谓的“成功的人生”就是“问自己一个更好的问题”;问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发问的。
过去这些年,我的人生就一直受到这些想法的引导: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在困难环境中却能开创不凡的人生又为什么有的人却在优越环境中毁掉自己一生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人成为后人的榜样或者是警惕富有和贫乏有什么差异能与不能分别在哪里为与不为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有人能冲出极其凶险的逆境,高奏人生凯歌为什么有人虽然环境优越、才华横溢,人生却变成一场灾难为什么有人能把考验化为动力,使他前进,有人却通不过这个考验,以至于困难一生是什么差异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如此悬殊我要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人生我目前要怎么做才能开创前途并帮助他人我得怎样用有效而且愉快的方式去拓展知识、学习成长,并把心得与他人一同分享……他还认为:在任何时候,三个必须做决定的问题主宰了我们的人生,决定我们日后的成就:一、你要决定怎么看二、你要决定怎么想三、你要决定怎么做既然信念是决定我们潜能发挥程度的关键,那么信念到底是什么正面、负面的信念都有很大力量,那么我们该拥有哪种信念如何去培养它呢信念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有人拥有推向成功的信念,而其他人拥有失败的信念……安东尼·罗宾认为好的问题具有以下的功效:一、扭转注意力;如我们对比以下的问句:1、我为什么会这么沮丧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2、我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沮丧,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且更受欢迎1、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不公呢2、这家伙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值得我敬佩的呢1、岂有此理这岂不让人生气2、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学到什么我要如何找出其中可能的机会1、今天我又少赚了多少钱2、今天又有什么让我感到高兴什么值得我感谢二、好的问题让我们注意所忽略的事情;如: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绿色的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我的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三、好问题能发掘出我们可用的资源;我怎么样才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我怎样才能不但挽救这家公司,同时还使它更上一层楼而比以前更好除了这点,我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良呢为什么教练要发问发问什么怎么发问教练的发问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发问,问的是和被教练者的目标有关系的、有帮助的问题。
有人说:“教练就是帮被教练者如何去问他自己。
”另外,通过教练的不同角度的发问,帮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盲点。
这也是教练的最大价值之一。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专家隆纳·海非斯说:“好的领导是问正确的问题。
”好的发问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
问问题的种类:选择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选择性问题:答案是回答“是”或“否”的问句;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供选择之答案的问句;难道式问句——没有选择的选择性问句;开放性问题,即5W1H的问句:what(which):如,你想要的是什么Who如,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决定的人是谁呢When如,什么时候可以做到where:如,哪里可以更好Why如,为什么你想要这个结果How如,你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件事作为一名教练,需要很清楚地知道问每种问题的作用是什么。
选择性问题的作用在于引导性,而开放性的问题在于其开放性;引导性问题往往又叫限制性,它引导你去发现你想要的那个答案,所以给你的选择本身只是一种引导;开放性问题和限制性问题相反,它不在乎你是什么选择做答案,需要你开阔自己的思想,不拘泥于现有看得到的答案,看到隐藏在问题后面的更多可能性。
发问问题的方向:为了收集信息;为了明确目标;为了启发引导;为了激励对方;为了挑战对方;区分为什么教练要区分区分什么怎么区分区分的目的在于提高被教练者的自我洞察力,让被教练者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从而支持被教练者迁善心态。
区分事实和假设所谓的假设,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即我们心中所预先假设会发生的事实,它来自我们过去经验的折射。
打个比方,当你看见一个人拿着杯子,你知道他想去哪里吗很多时候,还没有等别人你就抢先回答了。
因为经验会告诉你,他拿着玻璃杯可能是去接水,去刷牙、去浇花等等。
然而,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有可能他拿了杯子什么也没有干。
这就是事实和你脑海中的假设的区别。
有一位公司经理,生意上遇到了困难。
为了摆脱困境,他想找另一位老板合作。
不过,以前他和那位老板打交道时,人家好像对他的生意不怎么感兴趣,也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
“找他不找他被他打发走怎么办”这个“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让这个经理茶不思、饭不香。
教练听完这位经理的叙述后,教练他说:“对方还不知道你有这个想法,根本不知道你要和他合作呢——你都已经替他决定好了,那还谈什么后面的事”在教练的鼓励下,这位经理终于去找老板谈了,结果谈得很好。
显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被自己吓住”了。
大家常常会给自己做些假设:我做不好怎么办啦做不成功太没面子了吧看样子,这桩事情要“黄”了吧这种内在的恐惧,阻碍了人的潜力发挥。
教练就是要帮助你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把阻碍减到最低。
区分事实和真相所谓事实不等于真相,是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事实常常是透过我们的主观经验而形成的,所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实。
很多我们认为一些是事实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信念。
本文开始提到那个案例:有一位章小姐,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某个先生,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甚至,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他人不在,弄到后来该办公室人际一点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工作绩效。
章小姐的上级吴总是一位教练。
当吴总得知章小姐的情况,便和章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吴总:“小章,你喜欢吃榴莲吗”章小姐:“不喜欢。
”吴总:“那如果我喜欢吃榴莲,你会不会觉得我错了呢”章小姐:“当然不是啊。
”吴总:“那你会不会觉得喜欢吃榴莲的人很讨厌就不和我一起工作呢”章小姐:“哦,当然不会。
”吴总:“你有没有发现,你不喜欢某样东西,不等于那样东西就不对你可以不喜欢榴莲,你也可以甚至可以不喜欢那个爱吃榴莲的人,但并不妨碍你和他一起工作呀。
”“哦!”章小姐一下领悟了很多事情。
吴总说:“假如你和你家里的人,和你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喜好,你会怎样和他沟通呢你会试着去了解对方的独特之处吗”这个案例就是教练帮被教练者区分对事实和真相——她的不喜欢是事实,但真相却是她的目标和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