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也从客观上影响环境的改善。

本文介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状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而资源环境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托, 因此,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的具体状况相适应, 否则,资源环境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明晰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时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一、引言(一)选题背景自人类出现以后,为了维持自身的持续生存,人类不断从自然系统中获取资源,同时也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还有大片的土地未被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很快就被自然界净化,因此,人们视地球认为的净化和容纳量无限大。

但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

由于人们固有的无限世界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以及资本家对高利润,政府对GDP的盲目追求,使得人们并未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未意识到有限地球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但经济的增长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后盾,需要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需要注重国内各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 需要选择与国家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的瓶颈已经开始出现, 中国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现有经济模式发展的需要,中国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错位导向严重制约了拉动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增长点。

(二)研究意义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 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是否能生存发展的问题。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 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规模、速度、可持续性。

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 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 环境也相当好, 尽管他们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一系列的环境公害, 但是他们借助殖民经济, 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度过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曲线的顶点,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达到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阶段; 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可能再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 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的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更艰巨。

二、资源现状与环境形势(一)资源消耗现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 国内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生命之源的人均淡水仅为世界的27% ,财富之母的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 地球之肺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20% 。

石油、天热气人均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7% 和7.1%, 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占世界储量的64%。

工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45 种矿产资源, 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同时资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对外依存度高, 进口量不断攀升。

1990 至2006 年, 石油消费由1.18亿t 增加到3.4 亿t, 煤炭由10.55 亿t 增加到23.7亿t,粗钢由5100 万t 增加到4.2 亿t,铜由51.2万t 增加到372 万t,铝由86.1万t 增加到865 万t,16 年间能源矿产消费翻了一番多, 金属矿产消费增加了8—10 倍。

2006 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4% 、56% 、61.5%和21% 。

总体看, 我国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总量不足,人均占有少;大宗矿产禀赋不佳,开发利用成本高; 国内后备资源不足,供应能力增长困难; 重要矿产品特别是石油储备不足,难以应付突发事件,资源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城市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 再加上技术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使得每吨能耗实现GDP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

以2006 年为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5. 5%, 然后, 我们消耗的标准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 粗钢占世界的30%, 而水泥的消耗量更高, 占世界的54% , 与此同时, 我国的能源效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 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机动车能耗与先进指标相比明显偏高, 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是日本的7 倍、美国的6 倍, 甚至是印度的2. 8倍。

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增长依然较快。

(二)环境问题形势能源开采和利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环境, 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所有方面。

根据世界银行估计, 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 的比例高达10%。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 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

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

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 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2006 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 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3 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 75% 的湖泊出现了负营养化问题。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1995 年的2 倍,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 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从系统工程理论的角度来看, 资源环境问题决不是孤立的一个问题, 而是世界范围内各种问题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包括以下四点:1、民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钢材、彩电、摩托车等约有100 种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少, 我们的专利只占世界总数的1.8% , 其中有世界影响的发明专利只占0. 2%,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我们不得不将每台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 ~ 40%付给国外的专利拥有者。

试想,为什么目前中国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么多年,资源环境问题还依然很突出? 等等一连串的问题, 都有一个根本核心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现在国际企业向中国转移的只是产业链上的两端附加值低的制造部分,而产业链两端附加值高研发和品牌、市场销售他们依然保留自己来做。

因此, 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没有相应的销售网络、品牌和定价发言权, 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

因此貌似强大的中国制造, 实际就是我们在为发达国家打工, 间接地出口我们资源, 赚了一点劳动力的辛苦钱, 而且还污染了国内的环境。

2、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可逾越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的三个阶段, 也就是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工业、重工业、新兴工业渐次演进的规律性特征。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中期,几乎无一能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

当代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双重压迫,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到治污与发展同步或先发展不污染;严酷的事实是贫穷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 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

由于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 产业结构迅速地向重型化转变。

以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加速推动了重工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门类工业从资源开发, 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和破坏。

作为人口大国, 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国内强烈的市场需求, 不可能大部分靠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污染体系,这一过程对于发展中的中国, 是不可超越的。

所以一些学者提出找出一条通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绕开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直接进入新型工业领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更是我们国家现代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

重化工工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资源消化的急剧增加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的沉痛代价。

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重化工业的持续扩张与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现在不能就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单单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

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既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 又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环保经验未充分借鉴我国很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主要是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垄断同时存在,使得资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从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

例如,我国的水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 随国际市场价格而动; 但是成品油价格却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 仍然实行政府指导价( 成品油供应价严重偏低) ,从而导致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

土地征地补偿价格过低, 刺激了城市的盲目扩张, 同时侵害了农民权益。

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产品的国际的低价优势其实是资源环境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的显现。

总之, 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受管制, 严重低于市场真实价格, 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 导致了不少企业、个人对资源、能源的滥用和浪费, 而没有积极性去采用节能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严重期出现在20 世纪50~ 60 年代,之后工业技术、新兴产业的兴起, 大大改善了工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 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水、能、原材料、土地的消耗都降低了。

作为一个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滞后几十年的中国, 本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产业代替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产品、技术, 达到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负荷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