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第八章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1949—1978年)
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发动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 主要有“镇压反革命”、“城市民主改革”、 “三反”“五反”等,以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 方式摧毁了盘踞在城市社会基层的旧的社会— 政治势力。
3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2.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 与“自由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社会正在成为 一个与政府并列的、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与机 会的源泉。政治环境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 制度基础。
(1)自由流动资源的形成。 (2)自由活动空间的扩展。 (3)制度基础。
最后,单位资源的来源发生了变化。 在某种意义 上单位由“行政人”变成了“经济人”。
第二节 单位体制
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 全面和一般性地描述单位组织的全能主义功能不 是本书的任务,从政治关系上看,单位组织具有下 列显著的政治功能:
1
• 1.行政管理
2
• 2.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
3
• 3.政治参与
THANK YOU
第二节 单位体制
一、单位的政治性质 “单位”是中国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人 们把自己所就业其中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工厂、 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 构等——统称为单位。 撇开行政单位,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单位组织资源的公有制或国有制 非独立性 功能多元化 单位组织之间的“行政式”差别
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共产党就制定了一条“农 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在它夺取全国政权之 前,大部分的精力和工作集中在农村。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1949—1978年)
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随着党—国家对社会资源全面垄断地位的确立, 社会成员对党—国家的依附关系也最终形成。 这种依附关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制度实现的。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而 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 重组。 1.经济改革的影响
1 • 首先,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2 • 其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 最后,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第二节 单位体制
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 市场经济对单位体制造成的冲击有目共睹。
首先,在城市社会中,人们不再单一地依赖单位而 生存,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替代性资源,离开了国 家的单位,还可以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工作, 甚至还可以自己创业,新的社会分层已经出现。
其次,单位体制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位组 织的人、财、物的自主性扩大,无论是企业单位还 是事业单位破。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杨光斌
著
第三部分 政治关系与政治过程
• 第八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能主义 到国家统合主义
• 第九章 政治与市场的关系 • 第十章 中央—地方关系 • 第十一章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
第八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 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 变
• 第二节 单位体制
(1)劳动就业制度 (2)户籍制度 (3)身份制度 (4)单位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1949—1978年)
4.一体化结构的评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内,共产党 和新政权通过国家经济职能的极度扩展、国家 对社会公域的渗透与控制以及社会成员对国家 的依附最终确立了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 化模式。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三、新兴民间组织 1.民间组织的发展 从1949年到1978年,社团发展的选择性很强,在全 国性社团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工会、共青团、妇联、 科协、文联等八大人民团体。 2.民间组织的特点 迅猛发展的中国民间组织具有如下特征: (1)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政府)而下的拉 动和自下(民间)而上的推动。 (2)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与政府关系密切, 因而具有明显的官民两重性。 (3)与官民两重性相联系,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4)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5)民间组织正在走向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
四、从全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的国家—社会关 系 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社会关系是典型的全能主义 式的,即国家权力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渗透到 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 社会关系已经演变为国家统合主义式的。
作为一种重新发现的理论,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 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 大的社会问题。因此,统合主义关注利益的代表与 协调,强调国家在其中的积极角色,并重视组织在 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和政府 与公民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