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23页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郭晋太韩建明张焕丽杨爱国张俊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洛阳471022)摘要介绍了目前温室白粉虱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发生传播规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特点,探求其发生日益严重的成因,并结合无公害生产的操作标准及国内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进行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寄主世代周期无公害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俗称小白蛾子,异名A 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

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性园艺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

我国于1976年7、8月份在北京地区首次暴发以来,随着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生产迅猛蔓延,现已遍布全国,成为北方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上的重要害虫。

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发生,北方温室中一年可发生10余代,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发现寄主植物已有82科279种(或变种)。

其成虫和若虫,群集于作物叶背,刺吸汁液,而且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面及果实上,易诱致煤污病,并可传播寄主植物的某些病毒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呼吸作用,造成叶片内卷,褪色,变黄,萎蔫,降低了蔬菜的商品性,一般可造成损失达30%-4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

目前,温室白粉虱已成为温室生产中为害最广、最重的主要害虫之一。

1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8-1.2毫米,雌虫大,雄虫小,淡黄白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丝状,前后翅翅脉简单,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

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1龄若虫体椭圆,长约0.29mm,,有足和触角可以活动,腹末有1对长尾须。

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2-3龄若虫的足和触角均退化,不能活动,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

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身体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1.2世代周期温室白粉虱虫体虽小,但发育速度快,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

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为雄性。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从卵——若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约23-32天。

一世代存活率86.44%,雌虫比例为52.12%,雌虫平均寿命31.5天,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可增长64.2倍。

1.3温室白粉虱发生、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温室白粉虱为变温动物,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8℃,在低于7.2℃或高于30℃时,其卵及若虫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繁殖。

其发育历期为,18℃31.5天 ,24℃24.7天,27℃22.8天。

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

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喜欢低湿度条件,一般45-55%的相对湿度适宜其存活,而其若虫则喜欢高湿环境,能在90-98%的相对湿度中长期生存。

1.4传播途径因为温室白粉虱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故而其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其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时迁入露地,又由于温室与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通过人为调运带有该虫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而进行远距离传播。

虫口密度6-7月份增长较快,8-9月增长最快,为害最严重。

1.5越冬场所温室白粉虱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入大棚或温室内继续为害并越冬,同时其还可寄生在其它作物上,如经济作物6科14种,药用植物8科11种,林木37科64种,粮食作物4科5种,杂草22科64种。

总之,其寄主众多,但保护地是其越冬的主要场所。

2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植物的危害2.1为害作物症状温室白粉虱成虫有趋嫩性,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生长,不断向顶部嫩叶迁移,其在作物上由上至下的分布依次为新产的淡黄白色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的成虫。

成虫和若虫在叶片背部群集,其细长的口针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向上翘并凹陷,后叶片生长受阻、变黄。

而且其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成虫和若虫分泌大量粘稠状蜜露,附着于叶面及寄主果实上,成霉污状,雨水很难冲刷。

2.2对园艺及观赏植物的选择性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有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种群数量有差异。

温室白粉虱主要危害的蔬菜作物有8科34种,其严重危害黄瓜、番茄、茄子、豆类、辣椒,在白菜、萝卜、芹菜、茴香、莴苣、葱、蒜上也有发生,但其不嗜好十字花科蔬菜。

在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中,对以下4种蔬菜的选择顺序为:黄瓜>番茄>豆类>芹菜。

其主要危害的观赏植物有37科73种,主要危害月季、倒挂金钟、扶桑、串红等。

2.3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寄主植物叶背,直接吸吮叶片营养,使寄主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最终造成叶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阻,降低蔬菜产量,同时其口针刺入叶片组织,注射毒素,而后分泌粘稠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霉菌导致果实变黑,严重降低了蔬菜果实或观赏植物的商品性。

而且温室白粉虱是许多蔬菜病毒的重要传毒介体,其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病重地块往往绝收。

从国外的经历来看,温室白粉虱大暴发后不久,它所传播的病毒病就会随之发生。

3温室白粉虱日益蔓延加重的原因3.1虫体对合成有机杀虫剂的抗药性对温室白粉虱防治,70年代主要使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80年代初期溴氰菊酯、氰戊酯菊、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渐渐盛行,均表现了优良的防治效果。

但是,由于长期依赖于化学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这些杀虫剂使温室白粉虱很快对以上三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

3.2生态环境多样化近年来,温室种植业一直保持5-10%的增长势头,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据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报道,1999年各类设施面积已突破140万hm2,这就为温室白粉虱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越冬成活率高,使虫源日益蔓延,逐年增加。

3.3全球气候的温室效应适宜虫体繁殖全球气候变暖使同一时期的平均气温比20年前有所升高,这种温室效应也为温室白粉虱的繁殖与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3.4检疫制度不完善,人为传播目前,国外对各种农产品病虫害的检疫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标准化体系,而我国仍滞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一些诸如温室白粉虱的检疫性害虫随着农产品、苗木及包装材料的远距离运输而扩大了其蔓延的范围。

3.5温室白粉虱物种进化的结果根据物种进化理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同时,也为其演变创造了人为选择的必要条件,崭新的、为害性更强的温室白粉虱生物型由此诞生。

4温室白粉虱的无公害综合治理随着温室白粉虱的不断蔓延,其抗药性,耐药性逐渐加强,因此对其防治不能一味加大药量或换新型杀虫药,而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当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并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全面切断其生活史,及早控制初始种群密度,切断传播途径,进行无公害的综合防治。

4.1农业防治措施4.1.1清洁田园当茬蔬菜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温室内带虫的残留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并用除草剂灭杀田间及温室四周杂草。

4.1.2培育“无虫苗”育苗前深翻土壤25cm以上,并用硫磺粉,80%DDV乳油,锯末以3:1:12混合拌匀,均匀分布于温室内,多点熏蒸,高温密闭温室,最好在气温30℃以上进行,可将各虫态白粉虱熏杀。

以后在通风口用20目尼龙纱密封,切断外来虫源,同时幼苗移栽前集中施药防治,效果更佳,这样就可培育出“无虫苗”。

4.1.3合理安排茬口将温室白粉虱嗜食性寄主与劣食性寄主或非寄主轮作,并注意品种合理布局,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建议第一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蒜黄等较耐低温的作物,第二茬再种植黄瓜、番茄等。

4.1.4加强植物检疫温室白粉虱应列为重点极疫对象,要禁止从疫区调入各类含有该虫体的蔬菜及观赏植物。

4.2化学防治措施药剂防治仍然是目前白粉虱大面积发生时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

要不断加强抗药性监测,实时根据白粉虱的抗药性状况,科学合理施用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的高效低毒类杀虫剂。

4.2.1喷雾在成虫盛期,选晴天的上午10点左右,关通风口,密闭温室,用化学药剂对植株及人行道喷雾,药剂中加少许碱性洗衣粉可增加药剂的附着力,提高药效,然后利用中午30℃以上的高温,将化学药剂蒸腾,结合高温用药剂熏蒸,杀死各虫态白粉虱。

可供选用的药剂有,抗生素类农药1.8%虫螨克乳油2000-3000倍液,1%农哈哈乳油2000倍液;化学药剂48%乐斯本乳油1000液,5%来福灵乳油1000倍液,2.5%特灭蚜虱2500-3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

4.2.2烟熏下午5点左右,密闭温室,用10%蚜虱毙烟雾剂进行熏烟,第二天早上通风。

4.3生物防治措施4.3.1以虫治虫利用温室白粉虱的天敌中华草蛉、刻眼小毛瓢或丽蚜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是最经济而且最简便的方法。

如丽蚜小蜂,此虫可寄生在白粉虱的若虫和蛹体内,寄生后,害虫体发黑、死亡。

当每株有白粉虱0.5-l头时,释放丽蚜小蜂"黑蛹"5头/株,每隔10天放1次,连续放蜂3次,若虫寄生率达75%以上。

或者每亩放中华草蛉卵9万粒。

此法省时省工,安全有效,而且对蔬菜没有药害。

4.3.2以菌治虫利用温室白粉虱病原真菌进行防治,是今后防治的新方向。

目前,可利用的真菌有蜡蚧轮枝菌、座壳孢菌、拟青霉、球孢白僵菌、龟子绿僵菌、蝉拟青霉、被毛孢、虫疫霉、虫霉等。

如用玉米粉为主要培养基培养繁殖座壳孢菌的菌剂,对白粉虱若虫的寄生率可达80%以上。

将蜡蚧轮枝菌粗毒素配制成2-4%毒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发生。

4.3.3性信息激素防治通过人工释放虫体信息激素,调节温室白粉虱行为进行诱杀,可以节省防治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虫口密度。

4.4物理防治措施4.4.1夏季高温闷棚和冬季低温冷冻处理在温室休闲的夏季,密闭通风口,利用棚内高达50℃的高温杀死虫卵,持续2周左右,冬季换茬时裸露1-2周,利用外界0℃左右的低温也能有效杀灭各虫态粉虱。

4.4.2黄板诱杀由于温室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方法是,将硬纸板裁成0.5- 0.2m长条,用黄油漆或广告色涂成黄色,再涂一层机油或粘虫胶,每隔2-3m一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