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贰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 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又分别同劳动对资本的 两种从属关系对应。“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 要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就够了”,而“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 这种生产 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 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 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 际上的从属。”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区分生产与非生产劳动不能“越出了形式规定的范围, 越出了用劳动者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来给生产劳动者 和非生产劳动者下定义的范围”。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劳动是指具有特殊的社 会规定性的劳动,这种社会规定性包含了劳动力的买卖 双方的雇佣劳动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从 货币所有者、资本家的角度来区分的,不是从劳动者的 角度来区分的”。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 化
第一,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
在劳动生产力降低和工作日同时延长的情况下,即使 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量仍可保持不变;即 使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 工作日延长到一定的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 量都可能增加。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雇佣劳动, 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 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 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 值。”也就是说,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二)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更
多的劳动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第二,劳动强度提高导致同样的工作日内产生更多的
价值产品。 第三,马克思从整个产业和国别角度分析了劳动强度
变化的影响。当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同时相等地提 高时,新的劳动强度就成为普遍的社会正常劳动强度。
目录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 对剩余价值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 公式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 价值的量的变化
壹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就是借助于生产资料,生产某种物质产品的
劳动。
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的发展来看,生产劳 动的概念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 自动手,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 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或者说,直 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一是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数量和 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 为相同的价值产品。
二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 三是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地 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一卷第五篇包括第14章至第16章。第14章从不同 角度说明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和历史的 社会生产关系,其中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辩证关系 是第五篇的重点。第15章从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 动生产力三个因素,综合考察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 量的变化规律。第16章分析了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指岀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率公式的错误。
谢谢观看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两个假定:一是商品按照它的价值出售,二是劳动力 的价格不低于它的价值。
在这两个假定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 量(即剩余价值率)就取决于三种情况:一是工作日的 长度,二是正常的劳动强度,三是劳动生产力。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二、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几种变化组合 (一)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一、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m v
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表示剩余价值对这样一种资本的比例, 这个资本的变 化就是剩余价值;这是价值的比例。在剩余劳动对必要 劳动的比例中,两个价值,即可变资本与剩余劳动,归 结为计量它们两者的根本比例,因为这两个价值的比例 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于是上述两个价值 彼此作为包含在它们中的劳动时间的量发生关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三、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前 提。 (二)自然条件既不促进也不阻碍剥削关系的形成,它 只是提供了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三)劳动生产率受自然条件影响。 (四)在优良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劳动有较高效率,从 而可以给资本家带来较多的剩余价值,但绝不能反过来 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天然产物。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 首先,资本家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应对工作 日缩短有一定界限。 其次,资本主义的无序竞争和浪费限制着劳动生产力 的提高和工作日的缩短。 最后,劳动的普遍化是工作日缩短的绝对界限。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 公式
《资本论》选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
在第三篇和第四篇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这里把两种剩 余价值生产方法综合起来研究,在整体上考察了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分析了这两种剩余价 值生产方法的异同和相互关系,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 分析做了概括和总结。此外,他还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生产劳动、剩余价值和自然条件的关系等重要理论 问题。第五篇既是前两篇的综合,又是对它们的补充, 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剩余价值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缩
短不会使劳动力价值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只会 减少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在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会增加剩余价值量,劳动力 价值绝对量不变但相对量降低。
工作日延长导致价值产品增加,作为价值产品的两个 部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也会等量或不等量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