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第24 期)
摘要:文章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构成进行了全面阐述,
指出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经营失败审计失败
审计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与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
计失败案件,引发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广泛关注。
新世纪伊始,世界范围内很多知名企业迫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丑闻,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一般来讲,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审计风险与审计活动相伴相生,有审计活动实施,就会
产生相应的审计风险。
由于现代审计是随着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产生的,故从理论本质上讲,审计应该起着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的作用,其目标是促进两者利益均衡最大化。
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所以现实中,注册会计师往
往就被期望作为信息风险减少者和保险人的双重身份出现。
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被雇佣来对财务报表的客观、公允表达
进行确认,以减少财务报表隐含的错误和减少信息不对称
性。
另一方面,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审计费用的支付,将风险转嫁给审计人员,如果审计人员失职而没有察觉人为舞弊,
法院会判决审计人员提供赔偿,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
投资
者或债权人因为投资或贷款遭受损失,往往会找会计师充当
替罪羊,这就是“深口袋”现象———因为社会日益赞同受害的一方向有能力提供赔偿的一方提起诉讼,而不论错在哪一
方。
可以说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会计师执业法
律责任的口袋也越来越深。
(一)由经营失败导致的审计风险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变化,企业可
能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收益的情况。
反映经
营风险的极端情况就是经营失败,如公司破产倒闭。
经营风
险其实跟审计风险一样,这意味着企业一旦从事经营活动,
就总有失败的可能性存在。
问题是企业经营失败时,往往也
会连累注册会计师,而且社会公众又不能很好的理解经营失
败与审计失败之间的差别。
1982年潘斯奎尔银行股份有限公
司经营失败与毕马威巨额赔款的案件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存在,也可
能不存在。
有些时候,出现了经营失败,但审计并未失败,理论
上跟会计师没有关系,但实务中会计师仍存在巨大的风险。
当一个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会计报表使用者往往认为
审计也是失败的,特别是最近的审计报告显示财务报表的列
报是公允的时候。
此时使用者仍会控告会计师存在过错。
(二)由审计失败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失败则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
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指派
了不合格的助理人员去执行审计任务,或者可能审计程序不
到位,最终未能发现应当发现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
报。
银广夏事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2001年8月由《财经》记者通过一年多的对“中国第一蓝
筹股”的追踪调查,揭开了一个由高深的“萃取技术”和陌生的“德国客户”组成的造假故事: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
整个事件纯属一场骗局。
遗憾的是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对银广夏的审计过程
也存在重大瑕疵,比如:
1.未能有效执行应收账款函证程序,将所有询证函交由公
司发出,而并未要求公司债务人将回函直接寄达注册会计师处;
2.对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账款,审计人员在运用
替代程序时,未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应收账款;
3.涉案注册会计师存在重大过失,未能发现或对外披露
银广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虚假问题;
4.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职业谨慎,对审计证据的真伪未
能给予应有关注;
5.未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例如对于银广夏在2000
从审计案例谈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张清阳
财经监督
65
(2008 年第24 期)
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生产用电的电费费用却
反而降低的情况竟没有发现或报告;面对银广夏2000年度生产卵磷脂的投入产出比率较1999年度大幅下降的异常情况,注册会计师即未实地考察,又没有咨询专家意见,而轻信银广夏管理当局声称的“生产进入成熟期”;
6.存在以预审代替年审、未贯彻三级复核制度等重大审
计程序缺陷。
其实,审计失败就其成因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
于管理层舞弊,二是由于事务所自身因素导致。
另外,诸如过度信赖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未能很好保持
职业谨慎、未能适当设计及执行审计程序、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专业胜任能力不够、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等,也
会成为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半
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所有者缺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公司中产权多元化特征不够明显,董事长、经理合而为一的领导体制,更使治理结构陷入失衡。
由董事会决定聘请注册会计师并支付审计费用的权力落入经营
者手中,出现了经营者自己出钱审自己的不正常现象,造成会计师对经营者的严重财务依赖,经济利益对独立性的损害不可低估,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公允表达。
由此,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成为造成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制
度性根源。
(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
事务所应当建立以质
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
在业务承接与保持环节,避免过分看重商业利益而忽略业务质量的现象发生。
要深入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审慎选择被审单位。
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很多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有关。
业务执行中,会计师应严格遵循准则规范,实施到位的审计程序,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正确审计意见的形成。
事务所有关质量控制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应形成相关文件,并得到一贯遵循。
同时,需要任用具有适当经验
和能力以及必要权限的人员,承担起独立复核的重任,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提高审计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
作的具体实施者,自身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审计工作质量和成败。
审计人员应当首先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参加教育、培训以及执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能力。
审计人员还应努力学习新的审计理论,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审计结论与事实更加相符,更高程程度的符合社会公众的期望,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辩证的看待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方面会
造成经济赔偿,也可能带来牢狱之灾,在某种程度上对从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性,降低了社会公众心目中对审计工作的可信程度;另一方面,我们应直面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伴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而产生的,有审计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往往可以促使审计人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这又无形中推动了审计工作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风险,控制风险的发生。
所以,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态,用足功夫,做足功课,提高自身规避审计风险的能力,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众多,但
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中,随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于应
对审计风险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职业怀疑态度既有助于
保持审计效果,又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秦荣生.对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反思〔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3〕顾晓安.基于业务循环的审计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06(4).
〔4〕叶陈刚,何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4).
◇作者简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责任编辑:闫树北
◇责任校对:闫树北
更正:《财会研究》2008年第二十三期“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努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一文作者信息更
正为: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财经监督
66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