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空间构成与形态设计
摘要:建筑是一个历史时代发展的缩影和象征,而建筑的内部空间是组成建筑的最基本单位。
本文从建筑空间构成与形态设计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分析入手,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的形态做分析,并结合人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上升到心理诉求的一个层面进行分析,赋予建筑空间新的涵义。
关键词:建筑空间构成;形态心理效应;建筑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24-02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便成了每个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烙印。
几千年来,人们在不断改造适合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
正所谓,“人无栖身之地,犹如鸟之无巢”。
即意味着失去我们生存之所。
人既是空间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空间的使用者。
就建筑空间本身,它具有物质和社会两大属性。
其物质性主要是由一定形状、大小、色彩、方位、肌理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等展现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与人发生一定的互动作用,成为了一种信息传达的载体,具有向人们传达信息的能力,对人在空间内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发力。
而它的社会性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外观形式,蕴涵某种可以产生与人的情感交流的神经联系。
而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流,往往都是通过事物表层认识到它的意象层面与意义层面。
可以用一句话概况:“显于外为形;蕴涵于内为义”。
一、建筑空间的涵义
建筑空间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存在的意义与满足人的需求的一个客观物体存在,成为人与建筑空间产生情感的纽带,它是借助于抽象的语言形式来传达意义的。
而建筑空间的涵义是不断在变化发展的,既取决于它的创造者——建筑师,又取决于使用者在空间范围内的心理体验。
所以,意义是建筑空间的内在范畴,主要反映建筑空间的精神向度,属于建筑空间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建筑空间就作为社会的一个媒介载体传播人类文明的进步。
建筑空间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传递我们人与建筑空间之间的情感的一条特殊纽带,是借助于一个视觉语言存在的形式来表达它所包含的语义。
建筑空间涵义,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取决于建筑师和使用者对这个建筑空间环境所要求的体验价值,又取决于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诉求价值。
无论是建筑,还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其形式是人与空间所产生心理效应的一个联系纽带,也能传递人的某种情感诉求。
但它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时间却是短暂的,终有消逝的那一天。
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意义却是经久不衰的。
例如历史上的圆明园、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庙等建筑,它们的建筑原形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留在我们心中的意义却一直流传至今。
二、建筑空间的构成
建筑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了建筑整体框架各因素之
间的联系,包括了哲学、科学、艺术、时代、地域、民族等诸多方面。
从我们人类的环境、行为角度来做分析。
人类、自然、社会是每个建筑的三项基本要素。
因此,由我们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得交互作用对建筑空间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结构围合空间——它是由我们肉眼所能辨识到的墙、柱、楼地面围合成的以一个基础空间,这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基本条件。
也是我们人类在这个空间的行为活动和产生知觉意识的基础。
2.行为空间——涵盖了我们人在这个建筑空间范围进行的行为活动空间,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活动空间,这也是建筑空间的实质内容。
3.知觉空间——顾名思义,指建筑空间给人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场所的空间。
人类作为建筑空间的受众,接收到来自空间各形成要素所散发的不同视觉信息,如空间的比例、色彩、尺度、光等,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来自不同建筑空间所带来的空间知觉感受。
三、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的形态是多样的,不同的空间形态传达了不同的空间心理感受。
它是由点、线、面、体等这些要素组成;又由形态、光影、色彩、质感及空间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形态的含义
“形态”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形状”和“神态”。
它是包含
了形状和神态这两个方面。
“形”有具体的形象、形状、外观、形体等含义;“态”有姿态、体态、情状、风致等含义。
物质的形态亦是如此,是形与态的结合,有形必有态,态是依附于形之中的,两者不可分离。
由于形是物质的外在显象,因而物质也就具备可以被我们人所识别的性质。
(二)形态的分类
1.形态有多种分类,从宏观上,我们可以把形态分为现实形态和理想形态。
现实形态包含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也可以把理想形态称之为概念形态。
自然形态可以从自然界自身的演变规律形成的;而人工形态与人的要求和意愿相关的,通过一定的人为加工手段形成的。
它们两者之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人类在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人为加工的人工形态其目的和动机虽都不同,但是都是以模仿自然形态为主要对象,并且还把自然形态作为功能、结构、形式的范本。
2.从形式层面上划分形态,我们可把形态分为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两大类。
二维形态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面形态;三维形态则包含了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
3.从性质上来看形态,可以把形态划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类。
物质形态即客观形态,非物质形态即主观形态。
我们从宏观、形式层面与性质三方面来划分形态的分类,可以用一个示意图来概括形态的分类:
四、建筑的空间形态分类
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是建筑空间的两大属性。
建筑空间作为一个客体存在,它的物质属性体现在它是以一定形状、大小、方位、色彩、肌理和相互间的组配关系等视觉感官现象存在于物理世界中,它与人发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反应作用,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载体,具有向人们发射信息的能力,对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潜在诱发力。
而社会属性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含义,蕴含着一定的心理效应可以产生某种与人发生心理共鸣的联系。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显现的物象层面在进入到内部的意义层面。
因此,形态是人对建筑的表现认识的一个直观手段。
所以,建筑空间形态可以用如下表格细分:
五、形态设计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心理感受
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类某种活动需求的场所,满足功能需要始终是建筑空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层面。
因为每个建筑空间根据它的功能都会有一定的精神向度。
人们的情绪与情感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建筑空间中得到需求,不同的建筑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都不一样。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评价古代建筑时,把希腊建筑比喻为阳光灿烂的白昼;把高直建筑比作朝霞;把回教建筑比作星光闪烁的黄昏。
这些都说明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理解逐渐发展到时间与心理因素的感受。
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形象表象特征,给人的心理感受也各具不同。
方圆等严谨规整的几何空间,给人以平稳、肃穆和庄
严的感觉;不规则的空间形态给人以随意、流畅、自然的氛围;封闭的空间形态给是隔世、内向、肯定的写照;开敞的空间则给人以自由、流通和爽朗的气氛;开阔的空间令人有开阔雄伟之感;尖锐的空间具有神秘威严的因素;低矮的空间则往往使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六、结语
建筑空间的不同形态设计及空间的肌理、质感、色彩、尺度等这些构成要素,都给人不同的空间心理感受。
而这些感受都可能是我们在体验建筑空间过程中,是组成建筑空间、感受空间的构成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不止于在功能上的基本满足,更多的转向对建筑空间心理上的诉求。
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态设计,设计师不能只根据自我的意识和经验而定,需在结构设计法则的基础上,加入人对空间的心理需求。
对建筑空间设计规律的掌握为目的,是空间形态设计的基础。
所以,建筑空间形态设计,要结合审美的基本原则,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肌理进行组合与再创造,把建筑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这样建筑空间的意义才能充分的体现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永德著.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含义、组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詹和平编著.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
[4]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